他認真細致,考察干部時連一個停頓、一個表情都不放過;他知人善任,明察秋毫,不讓老實人吃虧;他兩袖清風,從不收禮;他工作盡職,卻因身體極度透支累倒在一線。他,就是湖北省荊州市原紀委常委楊國保。
時下,全國各地的市、縣、鄉三級黨委換屆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59歲的湖北省荊州市原紀委常委楊國保(見圖。資料照片)和以往一樣,對換屆工作更是用心、盡責。完成這次換屆任務后,他就能安安心心地退休了。6月11日,在連續出差10天后,他卻突發心肌梗死,倒在返回的途中。6月18日11時05分,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聽到噩耗,楊國保的同事們失聲痛哭。在他的老家,鄉親們按照鄉俗,家家燃放鞭炮,送這位清正盡責的好干部最后一程。
站好最后一班崗
楊國保在荊州市紀委工作20余年,長期分管干部工作,換屆也經歷過多次,但每一次換屆,他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5月31日,在市紀檢監察干部工作會上,楊國保站在主席臺上莊嚴承諾:“要帶頭講政治,不信謠傳謠,不散布不利于換屆的言論;要帶頭講正氣,堅決抵制拉票賄選、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不正之風;要帶頭講原則,不違規干預下級換屆選舉,不替他人說情打招呼;要帶頭講紀律,切實做到令行禁止,從嚴查處違反換屆紀律的行為。”會后,他對身邊的干部說:“換屆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我就要退了,必須站好這最后一班崗。”
會議剛結束,楊國保就趕赴沙市區、荊州區、洪湖市等地,開展縣鄉紀委換屆前的摸底調查工作。7天時間里,他走完了8個縣市區。6月10日,楊國保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石首市考核干部。6月11日,身體極度透支的楊國保暈倒了。一進醫院,他就被送進重癥監護室,卻再也沒能出來。
5月28日是小外孫滿月的“大日子”,楊國保卻因換屆工作沒能喝上滿月酒。“等過六一再去看小外孫。”楊國保抱歉地說。可到最后,他也沒能再見上小外孫的面。
“他是累倒的,每天加班加點到深夜,連我們年輕些的人都有點吃不消。”出差途中一路隨行的市紀委干部室主任趙常全痛心地說。
正人先正己
楊國保的家鄉在沙市區鑼場村。他對家鄉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經常回去走走、看看,特別愛到留守老人家聊天,了解村里的情況。遇到經濟困難的人,他總會掏腰包資助幾百元。從不給組織添麻煩的楊國保還破例找體育部門協調,給村里配上了籃球架、乒乓球臺等體育設施。村里一條2.5公里長的泥巴路年久失修,2006年,楊國保建議村里向有關部門爭取資金、自己帶頭捐資5萬元重新修路。
家鄉父老感激他,總想“表示表示”。2009年春節前夕,沙市區鑼場村支部書記張國坤帶著兩名村干部來到楊國保家,一是給他拜年,二是對他給家鄉人民做的好事表示感謝。到了楊家樓下,張國坤按照“計劃”讓兩個干部拉住楊國保嘮家常,自己卻偷偷摸進屋,把兩條煙一提酒放到茶幾邊,放完就“開溜”。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楊國保就趕到村委會,把煙和酒退了回去,生氣地說:“你這是干什么?要不是問你嫂子,我還不知道退給誰呢!”在場的群眾看到這一幕,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楊國保常說:“正人先正己,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干部,首先要接受別人的監督。哪怕一點土特產,開了一條縫,就關不住這扇門。只有我們帶好頭,不良風氣才會得到遏制。”
不讓老實人吃虧
“他做事,特別認真負責,特別細致。考察干部時,連一個停頓、一個表情都不放過。”市監察局副局長林華亭說。2006年,洪湖市、監利縣鄉鎮紀委換屆時,林華亭發現了一個“怪現象”:許多紀委書記在民主測評環節得票都不高,按一般程序,這些干部很難提拔。他跟楊國保聊天聊到了這個話題,楊國保說:“是這些干部作風不正還是什么,得好好調查調查。”楊國保深入調查了解后發現,多數紀委干部其實是因為太堅持原則、堅持辦案而得罪了人,導致得票不高。“不能讓好干部吃虧。”楊國保堅持向荊州市紀委常委會、省紀委反映這一現象,最終,那些敢于“得罪人”的紀委干部都得到了提拔或重用。
“不讓老實人吃虧”,也是楊國保選人用人的一條原則。原市紀委宣教室副主任胡曉輝從不主動與人“搞關系”,只懂埋頭做事,參加了3次競爭上崗,可每次民主測評總差一兩票,沒能提拔。楊國保一直記著這事。去年,在他的建議和組織推薦下,胡曉輝調任市公路局任黨委副書記。后來,公路局領導一碰到楊國保就說:“感謝你給我們派了個好干部。”
在眾人眼里,楊國保是個寬厚的長者,對下屬、對年輕人,總是和和氣氣。老下屬徐建芬提起楊國保就忍不住掉眼淚:“楊常委雖然常常加班加點,但特別關心下屬。去年七八月,他帶著我們冒著酷暑去縣市區檢查基層組織建設情況,一回來,他就抱歉地對我說:‘這幾天辛苦了,你孩子還小,快回家陪陪家人孩子,剩下的材料工作,我自己來。’”今年4月剛剛招考進市紀委的張連軍更難以忘懷,楊國保考察他時,曾語重心長地說:“年輕干部要成長,一定會經歷挫折。無論遇到什么,你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做老實人、辦老實事。”
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楊國保用一生踐行著自己對黨的承諾,履行著一個紀檢干部的天職。6月20日中午12點半,蒼天垂淚,陰雨綿綿,楊國保的靈車緩緩駛入家鄉鑼場村。全村村民家家燃響鞭炮,人人出門迎接鑼場的好兒子歸來。村民們自發地背起磚沙,扛起鐵鍬,將楊國保安葬在家鄉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