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時,她執(zhí)意回到偏遠山區(qū);工作中,她既是老師,又是孩子們的姐姐、媽媽,她堅持帶病工作,最終英年早逝。她就是已故的重慶市巫山縣平河小學教師曹瑾。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曹瑾從師范院校畢業(yè)后,毅然回到大山里,成為重慶市巫山縣平河小學的老師。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她堅持帶病工作,直到查出癌癥。8月26日,曹瑾因醫(yī)治無效去世。
兩度考學
1987年,曹瑾出生在巫山縣當陽鄉(xiāng)紅巖村,村子距縣城140多公里,連綿的大山阻隔了這里與外界的聯(lián)系,也阻礙了這里的發(fā)展。山里孩子求學不易。同伴常問:“以后走出去了,還想不想再回來?”曹瑾只有一個答案:“要回來當老師。”
2005年,成績優(yōu)異的曹瑾考上了重慶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可她硬是以“暈血”為由不去讀。看到女兒“認了死理”,父親曹長華只能讓她復讀。
一年后,曹瑾成功考入重慶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年少時的夢想離她越來越近了。在大學,她學習刻苦,幾乎每年都拿獎學金。去年6月,曹瑾大學畢業(yè),參加了大學生下基層特崗考試,主動要求回巫山支教。
對于曹瑾的選擇,父母最初是反對的。不過曹瑾告訴父母,看到偏遠農(nóng)村的留守兒童,就會想起自己的童年。她希望能讓這些孩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我回到大山深處教書,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帶著尊嚴走出大山,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悉心育人
2010年8月,曹瑾被分配到距縣城114公里之遙的平河小學,開始了她短暫卻極不平凡的教師生涯。9月,曹瑾成為平河小學6年級2班的班主任。
早上6點40分,學生起床,晚上8點35分,熄燈睡覺。只要是上課時間,曹瑾每天都要起個大早,看看學生的情況,直到晚上住讀生都睡了,她才獨自回到寢室。
山里人家住得分散,有些學生的家離學校有二三十公里。盡管這樣,曹瑾依然堅持每月開展家訪,周五和學生走回家,周六家訪一天,周日再和學生一起回學校。
在學生眼里,曹瑾既是老師,也是姐姐、媽媽。有學生生病,曹瑾便把她背進醫(yī)院,守著打針輸液,還墊付藥錢;有學生家里窮,沒錢理發(fā),曹瑾便定期帶他去理發(fā)店;曹瑾還悉心搜集起每個學生的生日,制作成表格,每月給學生集體慶祝生日。
帶病工作
今年4月,一次上課時,曹瑾突然感到肚子劇痛。五一假期時,她已經(jīng)吃不下飯,臉色也不好。進入6月,她每天只能喝幾口稀飯,腹部疼痛也越來越頻繁。“她非要等考完試再去醫(yī)院,我勸了幾次,都被她拒絕了。”男友周志軍說。7月2日,曹瑾在參加“留守兒童營養(yǎng)狀況”大下訪途中昏倒,不久后被查出已是“惡性淋巴瘤晚期”。
7月11日,曹瑾腹中碗大的腫瘤被切除,但由于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癌細胞擴散到肺部,血液中也含有大量癌細胞。
8月26日,曹瑾最終還是沒能戰(zhàn)勝癌魔,永遠地離開了她日夜牽掛的孩子們。
8月28日,重慶市教工委、市教委追授曹瑾為“最可敬可親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