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趙福增考入德州學院學習紡織專業。畢業后,趙福增就到當時剛剛成立的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我也算是公司的老員工了。”趙福增說,“當時我在清花車間,一干就是兩年。”2004年2月4日,因工作需要,趙福增被調入梳棉車間,從事保全維修工作。
對趙福增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工作。“這和我在學校里學的大不一樣,我在學校學的是紡紗中,而這完全是一個技術活。”趙福增說,專門維護保養梳棉機,這需要專業知識才行。
趙福增的骨子里有股倔勁兒,認準了的事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正是因為有了這股勁兒,趙福增連年被評為先進個人。看看趙福增的履歷表就會看到他留下的閃光足跡:2003年5月,在公司舉辦的操作比武運動會中獲得第一名;2003年12月,被公司評為十佳生產標兵;2004年,被評為公司優秀員工;2006年獲得德州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了快速掌握技術,熟練地操作機器,趙福增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趙福增在清花車間時,就暗中使勁苦練操作。當時是三班倒,一個班8小時,而趙福增上12小時。
“那時候,我剛畢業又是新員工,操作起機器來的確生疏,不練哪行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趙福增還歷歷在目。虛心向熟練操作機器的老員工學習,跟時間賽跑多鉆研圖紙。幾年下來,他也因為技術過硬被推舉為生產組長。
調入梳棉車間成為保全工后,趙福增在這個全新的領域里又重新開始。別人下班了,趙福增自己留下來鉆研業務。有一次,趙福增為弄清一個技術難點在公司琢磨到晚上12點,弄清楚后剛回到家躺在床上,還沒來得及脫衣服,公司就打來電話說一臺梳棉機出現故障,要求他必須趕回公司。
故障就是險情。趙福增不顧疲勞,一個翻身下床就直奔車間。趙福增一直修到早晨5點半,機器才正常運轉。車間的組長讓趙福增回家休息一下,可趙福增說機器剛剛修好,還得盯一會兒,以防萬一。結果,趙福增守著這臺機器一直呆到早上8點,他又正常上班了。
回憶起這次經歷,趙福增不好意思地說,當時自己的技術還不是太熟練,要不然就不會用那么長時間。所以,趙福增仍給自己加壓鼓勁,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僅兩年工夫,趙福增就掌握了保全工的所有技術,并成為技術骨干。
作為一名保全隊長,他在日常工作中一絲不茍,每次掃平車之后,他都對掃車質量清潔情況嚴格把關,對于容易松動的一百多顆螺絲全部檢查調試一遍。他隊上的掃平車后設備的完好率由原來的85%提高到96%,并且2007年連續6個月達到100%,梳棉生條棉結合格率達到96%以上,在他掛靠的40臺梳棉機中一等一級車率調整后達到98%以上。
在認真學習技術的同時,趙福增還鉆研技術創新,多次提出技術改造方案。工作中,他善于思考,多次參與技術改造,并帶領大家進行改革創新,解決了梳棉工序的許多問題,成為公司梳棉工序的技術能手。在趙福增的努力下,公司共改造梳棉機32臺,僅此一項就為公司每年節約電費11萬元,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談起自己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趙福增一臉憨笑。“我做的工作是個仔細活,所以必須認真去做。”趙福增說,“每修好一臺設備,聽到機器發出正常的轟鳴聲,此時的我最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