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日凌晨,曾獲首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的“流浪兒之父”鄭承鎮,因肺部感染、心臟衰竭等綜合類疾病醫治無效,在濟南辭世,享年63歲。從1987年至今,鄭承鎮一共收養過400多名流浪兒。為了救助這些流浪兒,讓他們能走上正道,鄭承鎮打了半輩子光棍。在最困難的時候,他靠撿破爛、賣廢鐵來養活這些孩子。
在記者的筆下,在人們的口中,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是一位老人與400個流浪兒之間點點滴滴的小故事、小細節,而縈繞在我們腦海的始終是基于最純樸的善良沖動而去救助弱者的高尚人格。鄭承鎮為世人書寫了一份“人生的書頁”,他很好地回答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普通公民應該如何發揚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應該如何弘揚時代精神,應該如何回報社會的命題。每一個人都能從這位老人的人生軌跡中找到關于生存與死亡、貧窮與富裕、道德與責任以及家庭與社會等諸多人生命題的思索。這些思索讓我們深深地記住了這位貧窮老人留給人們的寶貴遺產。
鄭承鎮老人有一顆善良的心。因為善良,所以容不得悲慘的存在;因為高尚,所以付出了不計回報的關懷!熬幽蠛跖c人為善”。這是人性中最珍貴的部分,是德性中最耀眼的品質。擁有了它們,老人在身無分文的時候卻依然活得那樣富足,在烏云密布的時候卻仍舊前行得那樣堅定。這是他越過歲月的滄桑、改變孩子們命運的力量,也是他坦然面對死神、獲得生命永生的魅力。
善良無需理由,無私源自真誠。鄭承鎮老人的物質生活極端貧困,但因為無私,他的愛心遠遠超越了物質財富所能承載的程度!靶牡谉o私天地寬”,面對一切猜疑、不解以及不屑,這位純樸老人從容自若,以善良之心融化了所有世俗觀念的堅冰。這是平凡生命的偉大博愛。
鄭承鎮老人的偉大不僅在于自身道德修養的高度,更在于他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這份責任的堅持。困頓的生活阻止不了他,病魔和死亡也阻止不了他。他不知疲倦地救助流浪兒,為這些素昧平生的孩子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無形中,他已經把個人對于社會的責任最大限度地融進了自己的生命。
在鄭承鎮老人離開的日子,他的精神依舊激勵著我們。這種激勵,不僅在于他博愛的感召力,還在于他彌留之際對流浪孩子的放心不下,以及這放心不下背后的需要我們琢磨的命題:如何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對平凡百姓而言,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出鄭承鎮老人那樣的善舉。但是,讓自己生命中的某一個階段、某一個時刻,變成“鄭承鎮”,為社會和他人、為困難群體盡一份義務之責,應該并不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一個“流浪兒之父”,力量畢竟有限,但是,如果有更多的“鄭承鎮”,意義可能是非凡的。
其實,對于深化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今天,城鄉差距仍然明顯,社會利益面臨各種調整,社會困難群體還不能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系統,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就不能缺了社會救助和慈善這一環。有了切實的社會救助和慈善制度,通過制度“造就”更多的“鄭承鎮”,不但能升華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也使物質條件相對較好的人群有機會反哺社會,使社會各階層能夠互相溝通互相了解,更能對尚未健全的社會保障起到裨補闕漏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在這樣的建設中,除了政府力量,還不能忽略群眾團體和民間組織的作用。將民間的扶危濟困熱情激發出來,并將之制度化、日;,其作用可能更為普遍更為廣泛。
一位20多年無私救助流浪兒童的貧寒老人走了,當我們送別他時,不希望他帶著遺憾上路。我們希望,當這位老人走后,有更多的流浪孩子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有更多的人們可以延續他未走完的善行之路。我們更希望,流散在社會上的流浪兒童越來越少,救助他們的渠道越來越寬。如此,鄭承鎮老人的精神才會不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