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新聞中心 >> 能為別人做些事,生命才有意義 |
能為別人做些事,生命才有意義
作者:趙琳 | 來源:大眾日報 | 發布時間:2012-11-5
——興隆莊煤礦女職工司淑蓮義務開展心理咨詢
 |
玉樹地震時救助受災的藏族小女孩。 | “司姐,我又跟女兒發火了!控制不住自己,怎么辦?” “司姐,我讀了這么多年書咋還要下井干活?是不是白讀了?” 幾乎每天,興隆莊煤礦的女職工司淑蓮都會被問到類似問題。一個普通煤礦職工,咋還管起了別人的心理問題? 原來,除了本職工作,司淑蓮還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心理咨詢,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人社部學習能力指導師。每當接到咨詢,都會耐心解答。她常說,“能為別人做些事,生命才有意義!” 煤礦的安全工作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安全生產中,工作人員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安全生產的“隱形保鏢”。可司淑蓮發現,總有些同事工作不在狀態。 剛參加工作的小王思想開放、活躍,但就是不喜歡上班,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因為屢次曠工,眼看就要被開除了,父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多次勸說小王,但他仍沉迷于網絡游戲。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小王的父母找到了司淑蓮。由于長期沉迷于網絡,小王不擅長與人交流,司淑蓮拿出一張心理測驗試卷,讓剛走出校園的小王做做看,打開了他的心結。原來,與一路順風的學習環境相比,小王不喜歡井下的工作環境,不習慣隊長太過直接的管理方式。司淑蓮與他聊人生、未來和現實,勸他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不要“混”日子。經過溝通,小王接受了現實,主動找到隊長談心,也開始按時上班了。 煤礦職工老張最近總遲到,精神狀態也不好,上班經常分心走神。這對于“安全生產第一”的井下工作來說,可是大忌。老張的隊長找到司淑琴,希望她能找老張談談。司淑琴了解到,原來老張最近離婚了,妻子離他而去,老張整日喝酒度日,導致身體健康狀況下降,干工作也心不在焉。司淑蓮隨后把他約到咨詢室,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暢談,鉆“牛角尖”的老
張覺醒了,“對生活再不滿也不能用酒精麻痹自己,老婆走了,還有孩子要管呢!”老張下決心戒掉酗酒的惡習,生活和工作慢慢恢復了正常。 身邊同事的心理問題讓司淑蓮認識到,良好的心態是安全工作、幸福生活的保障。她主動跟領導提出,定期在煤礦進行健康講座,講授心理知識和安全心理調試方法,讓大家多吸收“正能量”。她還參與集團《陽光心態,快樂工作》、《“心動力”促進企業安全生產和諧發展》等心理健康書籍的編審工作,發放給職工供學習閱讀。興隆莊煤礦所屬的兗礦集團駐地比較貧困,司淑蓮參加了當地的愛心團隊,只要周末不出去學習,就會參加助殘、助學活動。她還義務到一些企業和學校進行健康講座,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后,她自費8000多元購買設備到受災地區做心理咨詢志愿者,一個星期的時間里,用愛心和真情撫慰了50多名災區群眾。(轉載自大眾日報2012-11-5 第二版)
責任編輯:山東英模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