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義: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
這是一個億萬農民都非常熟悉的名字,他發明創造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改寫了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他不斷改革創新大棚生產方式,無償傳授技術,帶領億萬農民走上了富裕路,他就是被稱為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的黨的十八大代表、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王樂義出生在三元朱村一個非常貧窮的農民家庭,幾十年來,他致力于蔬菜大棚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帶動成千上萬農民共同走上了小康路。上世紀80年代,為了學習塑料大棚反季節蔬菜種植技術,王樂義上北京、跑東北,先后去了6個省市,大大小小的菜棚、溫室不知看了多少個,筆記記了幾十萬字。經過多次技術革新,試驗終于獲得成功。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的黃瓜上市了,開秤每公斤20元還供不應求。第二年,全村村民靠賣菜存款達到128萬元。
三元朱村種大棚黃瓜發了大財,在壽光、濰坊甚至山東全省引起了轟動。來買蔬菜的人多了,想來取經的人也多了。有人提出先將技術封鎖3年,等三元朱村致富后再將技術傳播出去。但王樂義堅決反對,他說:“我們是共產黨員,要考慮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咱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別人,外地的農民兄弟跟咱一樣想致富啊!一個村富了不算富,老百姓都富了才算富。”
20多年來,除了接待自發來村學習的群眾,王樂義還先后到全國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無償傳授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行程達幾十萬公里。
三元朱村有一座科技大樓,是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的,集科研推廣、物資服務、科普培訓于一體。王樂義從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聘請專家教授進行技術指導和新品種、新技術的實驗開發,并派人到國外學習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先后有100多個蔬菜新品種在大棚里安家落戶。
“種菜要講良心,如果農民種的菜連自己都不吃,還怎么賣給人家?”面對公眾普遍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為加強蔬菜食品安全,如今,王樂義正在全國范圍內籌建100家“樂義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每個基地都要檢測土壤,不能含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等,還要確保周圍的水質好、空氣好,在此基礎上實行標準化種植,并統一使用“樂義”牌商標。每個基地約有500畝規模,力求輻射帶動周圍上萬畝蔬菜種植,目的就是讓全國百姓都能吃上放心菜,“樂義蔬菜”成為全國首件鮮活農產品馳名商標。
(轉載于大眾日報2012-11-04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