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約前1095)姓姬,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因以周地(今陜西岐山北)為其封地,胡稱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殷周交替之際,周公輔助周武王伐紂滅商。建周次年,武王即逝,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他立殷紂王之子武庚于殷,令其弟管叔、蔡叔監(jiān)國。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造謠說周公“將不利于孺子”。當武王病重之時,周公嘗祝禱祝,愿以身相代,祝文藏于金滕匱中。后成王因天災震恐,發(fā)金滕之匱,發(fā)現(xiàn)祝文,乃大感悟,親迎周公歸。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武庚及東方夷族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師東征,“降辟三叔”,伐誅武庚,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作《大誥》,收殷遺民。在攝政期間,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較重要的如:廣封諸侯,先后封了宋、衛(wèi)、魯、齊、燕等七十一個諸侯國,“封建諸侯”有效地鞏固了西周的統(tǒng)治;制禮作樂,依據(jù)周朝的特點對殷禮進行損益,完善了各種典章制度,這些典章制度后來被稱作“周禮”或“周公之典”,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周公接受了夏、商兩代滅亡的教訓,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張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復強調“惟命不于常”,不能聽命是從;“敬德”思想,強調統(tǒng)治者必須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夠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要知“稼穡之艱難”;“保民”思想,認識到“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罰”,在提倡“敬德”的同時又主張“敬明乃罰”,要有一定的強硬手段人微言輕輔助,但用刑罰需謹慎。周公的思想言論,基本集中在《尚書》的《大誥》、《康誥》、《酒誥》、《多士》、《無逸》、《多方》諸篇中,這些思想是后來儒家主張“德治”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之一。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對周公極為敬仰。孔子曾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稱贊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周公,其達孝矣乎!”(《禮記·中庸》)孔子在其年老體衰之時,甚至慨嘆道:“其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由于孔子的推崇,周公成為后來儒家學者最為尊崇的古圣人之一,有時與孔子合稱為“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