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禹城,很多人被一位89歲的老人感動:她從不抱怨命運不公,37年執著追求終圓入黨夢;她從不放棄為人民工作,32年退而不休義務作奉獻;她從不計較個人得失,27年省吃儉用余款獻愛心;她奉獻了自己的一切,連身后的遺體都無償捐獻給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她就是曾獲得全國離休干部先進個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十大感動齊魯老人等稱號的張星南老人。
1948年7月,25歲的張星南中斷了在復旦大學的學業投身革命,次年向黨組織遞交了自己的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并于1950年2月來到禹城團縣委工作。正當她意氣風發、準備干一番事業時,一封誣告信把她打入萬丈深淵,她被錯劃成國民黨“三青團”骨干分子,遣送回河南老家改造。
從1954年到1980年,張星南最美好的歲月在屈辱和艱辛中度過。直到1980年12月,當時的中共禹城縣委經過徹底調查,為張星南作出了平反決定:恢復公職、辦理退休。1982年4月改為離休。
“無情的命運奪去了我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但不能奪去我繼續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奉獻的權利。”1986年4月,63歲的張星南高舉右手,宣誓入黨時如是說,此時距離她寫下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已有37年。
向困難群體捐款、參加義務勞動是張星南最質樸、最直接的奉獻社會的方式。
1983年,張星南向環衛隊申請,義務掃起了大街,13年如一日,先后清掃街道1萬余公里。1996年,73歲的她又向綠化隊申請,義務載培花卉,堅持邊干邊學,自費學習草苗木花卉知識,先后插條培育月季18萬株、大葉黃楊7萬株,開墾綠地1萬多平方米,全部無償提供給城區搞綠化,為國家節約資金14萬元。
張星南每月的離休工資有3400多元,除保留最基本的生活費外全部捐給社會,她一日三餐時常是一碗粥、一碟咸菜、一個饅頭,全部家當不超過2000元。就在去世的前一天,她專門安排小女兒取出3700元捐給了慈善部門。去世后,她的存折上僅剩下22.43元。即便是自己身后的遺體,她也捐獻給社會用作醫學研究,如她所說:“為黨的事業盡最后一點綿薄之力。”
雖然她對自己極端吝嗇,但對別人卻極其大方。1985年以來,洪水、非典、地震等自然災難發生時,春蕾女童、希望工程等國家及社會組織的各種慈善項目,只要她知道的,次次不落捐款。每逢“七一”黨的生日或黨的重大活動,她都自愿向黨組織多交納黨費,先后有4次交納1000元以上的黨費。2012年病重期間已無法說話的她用手比劃著,讓家人代她交上了5000元特殊黨費。彌留之際,她囑咐兒女繼續每年給她資助的貧困生——菏澤市東明縣菜園集鄉西李占村貧困兒童張紅葉郵寄500元錢,政府如果發撫恤金也要留給這個孩子,不能耽誤了孩子上學。
30年來,張星南先后以“服奉樂”的名義為社會公益事業、災區、貧困學生累計捐款20多萬元。(轉載于大眾日報2012-12-10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