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粗壯高大的標準東北男人形象,訥言敏行的孔慶利在物流業已整整打拼了15年,他和妻子張秋在山東的創業也滿5個年頭。
生在遼寧撫順,祖籍曲阜,孔慶利是孔圣后人,父輩闖關東到了東北。1996年,孔慶利做起了司機,給一個個體戶跑長途運輸。一干就是五年,頗有心計和頭腦的孔慶利慢慢摸準了運輸行業的“門道”。其間他認識了張秋,一個潑辣外向、聰明漂亮的女孩。1999年,兩人步入婚姻殿堂,并著手自己的創業。2000年,他們傾其所有,買上了自己的貨運車。憑著自己的經驗和一股拼勁,他們的生意干得紅紅火火。2003年,他們東拼西湊,籌足了50萬元,注冊了撫順恒源貨物運輸有限公司,并順利成為撫順恒安紙業的運輸業戶。
2005年,山東恒安紙業物流招標。面對發展機遇,天生一股闖勁兒孔慶利和張秋是絕不放過的。競標成功,他們毅然來到濰坊,開始在山東的創業歷程。東北的公司交給了別人管理,孩子也讓親戚照看。從原材料的購進,產品的下線、出廠和外運,撫順恒源成為山東恒安紙業不可或缺的一個合作伙伴。但其間甘苦,孔慶利都裝在心里。2006年盛夏,仿佛機器也承受不了逼人的熱浪,叉車一下壞了三臺。叉車是專門從車間流水線往外拉產品的,同時壞了三臺,產品開始堆積,如不及時處理,勢必影響生產。公司的領導著急了。孔慶利頂著烈日,立即趕到相鄰的廠家租來三臺叉車,首先保證了車間生產不受影響。然后,他又匍匐在地,和工人們趕著修車。有了這次教訓,雖然一臺車占用20萬元資金,他們還是新上了四臺叉車。本來車間有6臺叉車就足夠貨物下線運出,他們擁有10臺,確保了及時維修和備用。為了能準確調度貨物的裝卸運輸,孔慶利和張秋干脆住在廠里,以便及時處理貨品、數量、線路等臨時的調整。當然,為達到客戶滿意,加班加點搶時間的情況,對這兩個風風火火的年輕人是家常便飯。
正是靠自己質樸厚道的品質,以及誠信又不乏靈活的經營,他們的事業逐漸發展壯大。從32人到68人,擁有運輸車15輛,叉車24輛,年吞吐量30多萬噸,恒源貨運不但為山東恒安紙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給社會提供了就業崗位。“緊隨恒安集團的發展步伐,立足山東和遼寧,把事業向其他省份推進。”孔慶利和張秋對未來充滿信心。 (《山東工人報》記者 解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