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就像在負重爬山,爬完一段又有更高的一段,永遠沒有山頂。”大海集團董事長劉福海如是說。從最初引入東營地區第一臺印花機開始,到毅然轉做國際市場;從突擊進入紡織行業,再到果斷轉型新能源;大海集團的創業軌跡無不在尋找產業空白和探索藍海市場的“舞臺”上靈活跳躍,也正是這種超強的前瞻性和永不疲倦的進取理念才推動集團不斷破浪前行。
開動“印鈔機”創業
“做企業,爬完一段又有更高的一段。”劉福海工廠的名字也由最初的“稻莊鎮洗染廠”變為“廣饒縣洗染廠”再到“東營市洗染廠”。
“我們大海剛開始創業時只有23個員工,1臺廢舊鍋爐,1臺發電機組和1臺100千瓦變壓器,這就是全部家當。”談到大海集團的發展史,董事長劉福海神情頗為輕松。這讓人無法聯想到眼下的大海集團已經是占地5000畝、職工人數6000余人、年產值突破100億元的綜合企業集團。 時間倒回到1988年,彼時的大海集團名字叫做“稻莊鎮洗染廠”。這家位于東營市廣饒縣稻莊鎮的鄉鎮企業基本處于倒閉的狀態,劉福海帶領員工們改進管理、日夜奮戰,7月份正式投產運營,當年完成素色布37萬米,完成產值109萬元。 偶然的一次意外給劉福海送來了商機。1994年,在政府的組織下,一批鄉鎮企業輪流到濱州、濰坊等地考察。 “當時我作為企業代表參與了考察,覺得廠里目前只能染色,印花還要到外地,但印花市場前景非常看好,所以當時我就決定一定要上印花機。”劉福海回憶說,當時看的一個企業才上第一臺印花機,不到一年就賺了1000萬元,利潤為30%-40%,“簡直就是在印票子。” 下定決心的劉福海花700萬元購進了一臺“印鈔機”。由于是東營地區第一臺印花機,劉福海上印花機的消息馬上傳遍了周邊各地。“很多客戶直接找上門來,其中河北一個客戶直接說:‘我把這臺印花機包了,它的產品誰也不能買。’”據劉福海測算,上印花機當年就完成了400萬元的產值,而當初他的廠子產值只有四五十萬元。 嘗到“印鈔機”甜頭的劉福海一發而不可收,接下來他迅速上了第二臺、第三臺,到1997年一連上了七臺。與此同時,工廠的名字也由最初的“稻莊鎮洗染廠”變為“廣饒縣洗染廠”再到“東營市洗染廠”,產值規模排進了東營市前十名,“那時算小有名氣了吧。”
20年前就開始了“轉調”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這句有關經濟發展的主流論調如今已是無人不曉,可對于劉福海和他的大海集團來說,早在20年前創業之初,轉方式調結構就已成為自己生存壯大的最佳法則。
到了1997年,劉福海的洗染廠在業界漸漸形成了氣候。從臨近的河南鄭州,再到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可以說是客戶遍天下。同樣,由于他的活躍,濱州、濰坊等地的國營洗染廠也有些“吃不消”了。 就在市場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劉福海卻敏銳地預感到印花即將走下坡路。悄悄地,他開始轉做國外市場,通過向歐美、非洲、日本等地區出口,劉福海的產品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1998年做出口開始,我們連續五年都是全市第一,換匯3.4億多美元。” 轉做出口的同時,劉福海也在緊盯國內的產業調整機會。1999年恰逢國家政策轉向,進行紡織行業的“砸錠”,劉福海馬上意識到紡織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于是從2000年開始,他大規模買新錠,從最初的2萬錠,緊接著增加到5萬錠,到如今的30萬錠,規模越來越大。如劉福海所料,紡織業市場越來越好,他的企業又獲得了新的增長點。 “我認為只要政策放開、準許你干,民營企業不怕同國有企業競爭。”劉福海認為,相較于固化保守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機制更為靈活,適應市場的生存能力也更頑強。 “我們當時的技術創新是完全按照市場需求來的,你的產品可以先進,但不能超先進。因為你成本上去了,市場也許不買賬,因此尊重客戶、適應市場才是關鍵。”劉福海結合自己的經歷還實行了企業職工年薪制度,相較于國有企業僵化的固定年薪,民企可以根據工作量的多少實施靈活浮動的獎懲,這就可以極大地調動員工積極性。
未來三年再漲3倍
從大海集團的發展軌跡中可以明顯感到劉福海敏銳的市場意識和商業眼光。除了在新能源領域搶灘布局,大海集團在循環經濟領域也有“動作”。
在產業規模突飛猛進的同時,大海的體制建設也在步步跟進。1999年,通過和稻莊鎮政府談判,山東大海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劉福海個人占股50%。改制成民企的大海繼續開疆拓土的步伐。 “到2006年,我們就感覺紡織行業又到頭了,產值遭遇瓶頸,必須考慮新的產業。”從大海集團的發展軌跡中可以明顯感到劉福海敏銳的市場意識和商業眼光。2007年,大海集團趕上政策末班車,投資10個億上馬了鹽化工項目。但劉福海顯然不滿足這種產業規模,正如他所說:“做企業就像在負重爬山,爬完一段又有更高的一段,永遠沒有山頂。” 通過對市場綜合的考察以及分析國家產業政策的最新導向,大海集團準備投資82億元分四期建設太陽能硅片項目。今年一期已經投資18.8億元,為在建的一期年產450MW太陽能硅片項目。一期項目達產后,年產太陽能單晶硅片150MW、多晶硅片300MW,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7.5億元,利稅7.1億元。二、三、四期工程計劃于2011年陸續動工,2013年底全部建成投產,屆時年可生產太陽能硅片2000MW,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利稅28.5億元。 除了在新能源領域搶灘布局,大海集團在循環經濟領域也有“動作”。2010年4月份成立的東營金璽銅業有限公司正是致力于廢雜銅的回收利用和無氧銅材制品加工與銷售。項目分為一、二期建設,一期為5萬噸陰極銅,項目建成后,將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貿易額達50億元,即實現產值80億元。二期為5萬噸陰極銅和無氧銅材加工生產線。項目占地360余畝,總投資近10億元。項目建成后,年綜合回收廢雜銅12萬噸,年產高純度陰極銅10萬噸,無氧銅材5萬噸。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0億元,年創利稅10億元。 “有了這幾個大項目支撐,今年我們產值要過200億,明年突破300個億。”劉福海告訴記者,企業是要做大,但不能大而全。做企業既要有實體也要有貿易,而且至少要有三到四個輪子走路,且涉及的行業要具有互補性,這樣才能形成較強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山東大海集團簡介
大海集團現擁有總資產90億元,職工5500余人,是一家以紡織、精細化工、氯堿化工、太陽能硅片、房地產開發、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跨國際的綜合型大型企業集團,公司屬于中國1000家最大工業企業。大海集團技術實力雄厚,生產裝備居世界一流,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居全國同行業前列,企業先后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大海”牌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山東省著名商標、山東省名牌產品,產品以其檔次高、質量好、規格全的優勢,覆蓋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在今后的發展中,公司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緊緊抓住國家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我省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重點建設60萬噸/年離子膜燒堿及下游配套化工項目、30萬噸/年聚氯乙稀、10萬噸/年雙氧水裝置和30萬千瓦熱電聯產及4500噸太陽能硅片等新材料、新能源和精細化工項目,全面完成公司一體化生產的戰略布局。力爭到2015年,基本實現由紡織傳統產業向新材料新能源和精細化工產業的戰略轉移,逐步建成新材料、新能源和精細化工三大產業基地,年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建成具有行業領軍地位的一流企業集團。
董事長劉福海簡介
劉福海,男,1954年6月出生,廣饒縣稻莊鎮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現任山東大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8年3月進入大海集團擔任廠長、董事長以來,靠著對事業的執著和追求,帶領公司全體員工努力進取,拼搏奮進,不僅實現了產業的戰略轉移和科學轉軌,而且企業越做越大,規模不斷膨脹,生產經營業績逐年上升,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增強。他曾先后榮獲山東省優秀廠長(經理)、山東紡織優秀企業家、山東紡織企業家創業獎、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山東省勞動模范、全省鄉鎮企業技術創新帶頭人、第四屆全國鄉鎮企業家、中國優秀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作為大海集團的董事長,劉福海對公司的發展和未來有著長足的打算。劉福海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強化管理、深化改革、敢于實踐,使企業實現了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經濟效益逐年遞增,表現出了較高的管理才能和卓越膽識。他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管理理念,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日本、智利等國家設立海外辦事處和分公司,積極謀求公司在國際市場的發展。“大海”牌系列產品暢銷日本、韓國、美國、智利、俄羅斯、中東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