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臨沂蘭山區西關社區黨委書記、山東華豐企業集團董事長劉勤
商貿巨擘譜華章
——記臨沂蘭山區西關社區黨委書記、山東華豐企業集團董事長劉勤
摘自《山東工人報》2009年5月20日三版 本報通訊員 李玉華
人間四月芳菲盡。陽光和暖,嫩芽吐綠,春天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和憧憬。2009年的春天,對于劉勤來說,是一個多姿多彩、充滿活力和挑戰的季節,更是一個令人難忘、永遠載入史冊的日子。他和他領導的團隊再一次將倍受人們關注的華豐商貿城首層門面房推向市場,對其產權進行了公開拍賣,單位最高鋪位以每平方米4.3萬元的天價成功拍賣。參與拍賣的沿街商鋪51個,累計成交金額近6000萬元,在整個拍賣過程中,眾多投資人士、各路商戶不斷舉牌,現場氣氛異常熱烈,高潮迭起,最終臨華豐商業步行街、面積為20.12的一個沿街門面房拍到了87萬元的高價,單價達到每平方米43200元。這是他2009年的開年大戰,是他運籌帷幄、決戰決勝的創舉,是他譜寫新篇章濃墨重彩的一筆。
拍賣成功舉行之后,臨沂市政界以及有關部門的領導、社會各界都對此次拍賣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這種形式開創了臨沂商鋪銷售方式的一個先河。
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這種拍賣商鋪的方式對于劉勤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上個世紀的1990年,同樣在這樣一個充滿了希望、春光無限的時節,從華豐服裝鞋帽市場分離出來的鞋帽專業批發市場,其經營房間和攤位銷售上碰到了難題,不是難在商鋪賣不出去,而是通過拉關系、走后門、批條子要商鋪的太多,并且炒作商鋪的也大有人在。對此,當時還是“配角”“二把手”的劉勤在鞋帽市場籌劃專題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大膽構思,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對所有商鋪、攤位推向市場,公開拍賣。話一即出,語驚四座,一時成為人們議論和關注的話題。就這樣,鞋帽市場的商鋪、攤位在棒槌的起落聲中,被各路商賈爭搶一空,計劃收入幾十萬元的商鋪,經過拍賣實際成交金額達500萬元。
鞋帽市場商鋪的成功拍賣,使西關當年的集體收入翻了兩番,有力地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從此以后,西關的經濟發展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步入了科學快速發展的軌道。
初涉商海生虎威 勇于創新拔頭籌
劉勤,這位1953年出生的沂蒙漢子,有著蒙山一樣堅毅質樸的性格,山鷹般高遠的志向。始終蘊含著一般虎勁,深邃的雙眸總閃爍著炯炯有神的目光,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眉宇間舒展著非凡的氣質,顯現著向上的力量、無窮的魅力和大家風范。在他爽朗的笑聲和不拘小節的談吐中,讓人感受到他的膽識、韜略和勇于創業的精神。正因如此,進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縱橫交錯而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憑著對生活的摯愛,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解讀,確定了自己的坐標原點,施展著自己的抱負,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
有位哲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愈能得到發揮,對社會也就愈有益!耙删鸵獱幍谝弧背闪藙⑶趧摌I的信條,也是他行動的指南。
對于劉勤,雖說是配角,也要在這個位置上施展著自己的才能和志向,鼎立相助“一把手”劉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他所追求的事業中去。就像上滿發條的鐘,日夜不停。
創業之初,西關決策層結合自身實際,確立了以發展批發市場為主體的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思路,實施“以三產促發展”的富民強居戰略,致力于集體經濟建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劉勤不僅雙手贊成這一發展思路的提出,而且積極向“一把手”進諫,借鑒南方興辦批發市場的成功經驗,在臨沂興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批發市場,以此來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
思路決定出路。目標確定,路子一定,說干就干。經過考察、論證,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在改革開放的春潮中,西關開始了嶄新的創業。原計劃半年時間建成的批發市場,結果只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在臨沂城建起了全市、也是全省第一個大型批發市場——華豐服裝鞋帽市場,建筑面積達30000余平方米。這個市場一經建成,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市的幾百名商戶,來這里租攤位做生意。從此,“西郊大棚底”的大名不脛而走,四面八方的客流紛至沓來。臨沂服裝鞋帽市場由此成為臨沂批發城的發源地,西關也成為臨沂商貿物流業的搖籃。
初戰告捷,堅定了西關人“以三產促發展”的信心,堅定了西關領導一班人的信心,更堅定了劉勤的信心。在他們的科學運作下,拉開了建設開發批發市場的序幕。
西關富了。從“沂蒙第一村”到“全國第一居”,從“省級文明單位”到“全國模范居委會”。在臨沂,西關已成為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和社會主義新村居的典范。批發市場火了。從數不清的市場業戶到燦若繁星的各類公司,從繁華的臨沂都市到生機勃發的廣袤鄉村,有多少人依托臨沂批發市場走上了富裕之路,又有多少產業與批發市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振興沂蒙經濟,發展區域經濟,帶動一方產業,沒有人可以估算,西郊各類批發市場在臨沂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有著怎樣的綜合效益,又產生了并將繼續產生多大的社會影響。如今,商貿物流已成為臨沂的主導產業之一,更成為臨沂一張亮麗的名片。而西關,作為臨沂物流業的起跑者和領跑者,從未停下奮斗的腳步,總是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20多年市場的持續繁榮,靠的絕對不是一時的投機取巧,更不是坐享其成。
翻閱西關的市場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不斷開拓創新、不斷與時俱進的奮斗史。
1988年,在許多人還不知道企業集團成為何物的時候,西關居委會就組建了臨沂華豐企業集團,成為臨沂地區第一家村級企業集團。如今該企業集團已經是“全國優秀企業”,并成為山東省政府重點管理的商貿流通企業。
1997年,西關人看到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卓越優勢,又率先對市場進行了規范化的股份制改造,經山東省政府批準設立了山東華豐商場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從資本積累到資本運營的歷史性飛躍。
2002年11月,劉勤挑起了西關居委黨委書記、華豐企業集團董事長的重擔,走上了“一把手”的寶座。他沒有滿足于取得的成就,躺在榮耀的光環中享受安逸,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理清了頭緒,調整了發展方向,決心再造發展新優勢,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又審時度勢果斷提出了“二次創業”的響亮口號,從而為西關事業做大、做強,形成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鐵肩擔起發展路 科學指引開新局
山東物流看臨沂,臨沂物流看西關。面對臨沂市“打造物流天下商貿強市”的奮斗目標,作為臨沂市場發源地西關的“掌門人”,劉勤感到自己責無旁貸,重任在肩。為此,他立足西關實際,提出了“物流天下看臨沂,臨沂物流看西關”的工作思路。鞏固并進一步保持特色商貿優勢,全面實現傳統商貿向現代物流的轉變,加快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業態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強化市場專業化經營、規;l展,高檔次提升,推進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現代物流網絡,優化資源配置,大力培育重點市場、龍頭市場,形成“大龍頭”帶動大物流的發展局面,精心打造國內先進的現代化批發市場和魯南經濟帶的物流航母,從而開始了新的領跑。
劉勤清醒地看到,建設市場容易,讓一個市場繁榮興旺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西關所屬的專業批發市場經過20年的培育建設發展,成為西關乃至臨沂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龍頭。但是,近年來一些制約市場發展的問題日漸突出,主要表現在經營設施相對落后、服務功能不夠完善等。對此,劉勤決定本著鞏固、穩定、提高的原則,加快批發市場的改造提升步伐,精心打選國內先進的現代商貿物流體系。
他的思路就是以“要做就做最好”為目標,始終向著一流,永遠進取,唯旗是奪。
戰略決策科學,成功握在手中。西關建設市場的勁頭越來越足,而且建設一個,成功一個,繁榮一片。市場越建越大,品種越來越全,人氣、財氣越來越旺,市場占有份額越來越高,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市場如雨后春筍相繼誕生并茁壯成長。西關對所屬的16個批發市場通過改善設施、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優化業態、增加投入,實現批發市場的全面提升,從而聚集了更多的人氣和財氣,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市場占有份額,年交易額不斷刷新。從小商品到小五金,從電器城到汽車城,市場一個比一個漂亮,成為臨沂經濟最亮眼的風景。到目前為止,短短20年的時間,西關居委相繼投資近10億元,先后建起了服裝、鞋帽、針織床上用品、羊毛衫、副食、箱包皮革制品、五金電子、沂隆百貨、電器城、汽車城等16個大型批發市場,總占地面積70多萬平方米,擁有經營房間、攤位2萬多個,年成交額近300億元,成為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以雄厚的實力撐起了臨沂商貿物流的“半壁江山”。西關批發市場的迅速發展繁榮,帶動和加快了“臨沂批發城”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推動了三農經濟的發展,帶動起幾十個專業村,為臨沂經濟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貢獻。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劉勤縱觀省內外批發市場狀況,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市場信息化建設的路子,穩步推進電子商務等經營模式。伴隨著周邊地區其他批發市場的異軍突起,西關一些批發市場傳統的現場、現金、現貨式的“三現”交易和滯后的經營業態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物流和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此,西關充分發揮市場起步早和在魯南經濟帶建設中的商貿物流優勢,率先發展,把發展現代物流作為市場改造提升的重中之重,依托商城的電子網上平臺,引導業戶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總經銷、總代理等現代經營模式,把過去無序的運輸和過多的分銷批發整合為便捷、經濟的物流過程,變人流、物流、信息流為主體的傳統批發市場為信息流為主體的交易市場。目前,西關所屬的16個批發市場中的電子交易由點到面,正在呈上升趨勢,并越來越受到廣大經營業戶的歡迎,逐步向“攤位批發、現錢現貨”到“鼠標一點,物流天下”的現代商貿的過渡和轉變,傳統物流向現代商貿的轉變,經營設施、經營環境、管理水平、經營業態等軟硬件設施新的提升,新時代的西關各批發市場正在進行著一場新的革命,同時在臨沂建設商貿強市的時代征程中再一次占據了發展的高度。
西關開辟了沂蒙大市場,在沂蒙這片熱土上崛起了現代文明。這充分展示了西關人永遠進取的精神風貌和堅強意志,體現了以劉勤為核心的西關社區“兩委”一班人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豪情壯志以及志在為民的堅強意志。
實踐中,劉勤倡導和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牢固樹立“以業戶為中心,以繁榮為目標,以發展為主題”的經營管理理念。“你經商,我引路;你困難,我幫助;你受益,我保護;你致富,我服務;你發財,我發展”是西關培育市場實施的雙贏計劃,也就是說,經營業戶和市場是一個實現發展的利益共同體。
巧抓機遇書宏卷 登高望遠傲東風
劉勤是一個有思想、有見識的人。他清醒地認識到,機遇向現實轉化的程度,取決于思想解放的程度。解放思想沒有邊界,只有新的境界。他根據上級黨委的要求和指示精神,抓住涑河綜合整治的有利時機,認真抓好西關農貿市場等4處市場的搬遷建設工作,投資600多萬元,僅僅用了40天的時間建起一個高標準的新農貿市場;搬遷西關社區居委辦公區,將騰出的辦公區融入到副食市場的提升改造中去,使這個市場的經營規模比過去擴大了一倍,使之成為全省乃至江北地區最大的副食專業市場。
劉勤把涑河二期工程綜合整治作為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因此,抓住不放,乘勢而上,擴大戰果,加大舊居改造力度,努力打造西關的涑河商貿區。涑河整治雖然對西關農貿、毛線、副食、貨運配載等4處市場沖擊很大,直接影響到西關的經濟收入。但是,以劉勤為核心的西關黨委一班人深深懂得關鍵時刻應當講大局,識大體,做到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他們不僅服從大局,全力支持,積極配合,按時完成拆遷范圍內有關建筑。而且,劉勤以此為契機,把西關所屬的批發市場改建成特色鮮明、管理規范、秩序優良、環境優美、效益良好的現代化批發市場,逐步成為交易方式先進、現代物流業發達、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商貿物流中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劉勤常說,發展的跨越,源于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奮勇爭先的銳氣。激情能喚起責任、創造奇跡、鑄就偉業。干工作、抓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比精神,比氣魄,比激情。在對老市場整合改造提升過程中,劉勤硬是靠這種激情,堅持批發市場的專業化、規;吞厣珒瀯,對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和發展潛力不大的市場實施歸并整合、綜合改造,確保市場整合改造提升布局合理、資源優化、專業化經營、規;l展。2006年以來,西關按照市場經營品種的類別相近,便利儲存、經營的原則,由過去的18個批發市場整合歸并為16個批發市場。
就這樣,西關嚴格按照市場經營項目定位,完善配套設施,膨脹市場規模的思路進行改造整合提升。以涑河二期工程的整治開發為契機,巧借東風,為我所用,以水為魂,兩岸開放,加快發展服務業,打造涑河現代商貿區。依托自身優勢,統籌規劃和精心設計了“五大片區”改造建設項目。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推進華豐服裝市場改造提升為華豐國際服裝城項目,規劃設計主體為4層,局部7層。規劃占地66畝,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共需拆遷面積3.8萬平方米,總投資3.6億元。目前,一、二、三、四期工程已經竣工交付使用,整個改建工程將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交付使用后的華豐國際服裝城規模比過去提高了5倍,可以容納4000多個經營業戶,年交易額比過去將翻兩番。
如今,改造提升后的西關系列批發市場,服務體系健全,服務功能增強,經營環境優良,消防設施先進,市場有效配置完善,引入了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經營業態,形成新的發展優勢,滿足了現代物流的需求。已成為商賈云集之城,商品匯集之城,財富聚集之城,形成了宏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輻射到全國、全世界。其年交易額穩居第一,雄居江北第一,居全國第三。目前,發展勢頭強勁,正在一路高歌向前邁進。西關社區居委會繼1988年3月被原臨沂地委、行署授予“沂蒙第一村”之后,先后被授予“全國模范居委會”、“省級文明單位”等20多個省級以上榮譽稱號。西關所屬的山東華豐企業集團總公司榮膺全國大一型企業,被授予“全國優秀企業”,是山東省政府重點管理的商貿流通企業。
登高才能望遠,爬山爬到高處,才能看清自己走過的路徑上留下的足跡,看到萬紫千紅的美麗風景,干事創業更是這樣。于是,劉勤賦詩一首《感悟》:自古人生多磨難,幾番寒徹經歷練;傲霜斗雪志更堅,凝心聚力謀發展。這是他為所走過路的回望,也描繪了他今后的宏偉畫卷和精彩人生。
團結奮斗創偉業,繼往開來譜新篇。劉勤和他帶領的西關人民,正乘著十七大的東風,在科學發展的航程上,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馳騁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