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責任
潘興喜、王少琳、皮進軍,三位來自我省基層生產一線的產業工人代表,也都是全國勞動模范。與他們交流,記者感受到了一線工人工作生活條件變化帶來的尊嚴感、當選十八大代表帶來的榮譽感,更有作為黨代表肩負的沉甸甸的責任感。
在人們的印象中,煤礦工人一直是一身煤灰、滿面滄桑的形象。但從潘興喜代表的身上,記者卻很難找到這種印記。“我來參加十八大,自然得打扮打扮。”潘興喜笑著說,更重要的,是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煤礦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潘興喜回憶起2000年剛到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陽城煤礦當采煤工人時的情景:那時煤礦規模很小,年產不到10萬噸煤,工作條件也艱苦,每天在不到90厘米高的煤層里揮著鐵鍬攉煤,根本直不起腰。而現在,煤礦工人早就告別了鐵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潘興喜的生活也發生了巨變,2005年他住上了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前年又開上了私家車。現在礦上的工人有一半以上買了私家車。“我們的工作雖然還是艱苦一些,但工作生活更加體面,更有尊嚴了。”潘興喜說,從礦上的勞模到全國勞模,再到十八大代表,他的成長離不開黨的教育,離不開單位領導和工友們的幫助。“我是代表工友們來的,當選代表不僅是我的榮譽,也是礦上所有工友們的榮譽。我一定把大會精神學習好、帶回去,和工友們更加努力地工作。”
1986年,18歲的王少琳成為煙臺金源紡織公司的紡織女工;26年后,44歲的王少琳依然是一名紡織女工。26年來,她修過的疵布達2萬多公里,等于從赤道繞地球半圈的距離;26年來,她累計加班時間超過1萬小時。26年在三尺方臺的堅守,讓王少琳從普通紡織女工成為全國勞動模范、黨的十八大代表。能夠當選為黨代表,王少琳感到非常激動,“我只是做了一名工人應該做的,沒想到黨和國家給了我這么多的榮譽。”
王少琳告訴記者,她的兒子21歲,現在當地一所普通技校就讀,學的專業是汽車維修。在很多人看來,王少琳應該為兒子找一個好的去處。然而王少琳卻認為,兒子這樣就很好,“就算當一個汽車修理工,只要他好好干,一樣會受到尊重,我不也是一個普通工人么?”身有榮譽,肩負責任,王少琳說,自己將認真開好這次大會,“回去后一如既往干好本職工作,和同事們一起為振興中國紡織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1月7日晚,見到了青島港(集團)大港分公司裝卸二隊副隊長皮進軍,他正在整理一本相冊。仔細翻看相冊,有30多年前青島港生產場景的照片,也有這兩年花園式港口的照片,更多的則是洋溢著青島港農民工們幸福笑容的照片。“環境變美了,設備更先進了。你看港口這些年發展多快,變化多大!”皮進軍告訴記者,之所以帶這本相冊來,除了展示港口的發展,更多的是想通過大會傳遞給大家這樣一個信息:現在的產業工人,工作生活環境已經大為改善,“在青島港,不管是城市職工、大學生,還是農民工,都是一張單子拿錢,一個餐廳吃飯。只要自己肯努力、肯鉆研,農民工一樣能登臺亮相、披紅戴花。”“把黨的好政策宣傳好,發揮帶頭作用,帶領工友們以實際行動回報國家、回報社會,為港口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作貢獻,這是咱作為黨代表義不容辭的責任。”皮進軍說。(轉載于大眾日報2012-11-8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