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離開縣委書記崗位整18年的老同志,只因在任五年半的工作,被當地百姓永遠牢記,18年后,兩位村支書和一位退休教師用3年時間,自發地為他寫出40萬字的“大傳”;他五年半的政治生活為該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該縣是中央確定的改革開放三十年18個重點調研典型之一,是全國排名24的百強縣……
他為一縣百姓謀利,一縣百姓為他祈福。2002年,在離開縣委書記崗位十余年后,他因病住院時,萬千百姓前往探視,而時任山東省省委書記吳官正更是在他的床頭陪了整整三小時……
這個縣叫壽光,這位書記是王伯祥。
人物故事
為官一方五年半百姓記他一輩子——記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
“沒有伯祥書記,壽光菜和我的名氣哪有這么大!”——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 與菜有關的故事
2009年4月,冬暖式大棚創建成功20周年紀念活動在壽光市三元朱村舉行。被稱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村支書王樂義開口便說:“沒有伯祥書記,壽光菜和我的名氣哪有這么大!”
壽光的農民有種菜的傳統,又因靠近有30多萬人的勝利油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壽光縣附近自然地形成了幾個與菜有關的小型交易市場。1986年6月,王伯祥出任壽光縣委書記,剛剛上任的他決定把蔬菜作為全縣第一要務,以蔬菜市場為支點,撬動蔬菜產業。
但當時計劃經濟堅冰仍未破,“市場”二字十分敏感,有人問:“‘市場’搞出事來怎么辦?”王伯祥答道:“百姓最重要!如果真有什么責任,由我一人承擔。”
就這樣,在王伯祥的力挺與努力下,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的建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從1986年始,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從占地20畝擴大到今天的650畝,蔬菜批發市場年銷售額現已達240多億元,全國二百多個城市的飯桌上,都有了壽光菜的身影。
與菜有關的故事遠遠沒有結束。1988年臘月,壽光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給王伯祥帶來了一根頂花帶刺的黃瓜。菜是“夏天草,冬天寶”,王伯祥見到這樣的寶貝,自然不肯輕易放過。他要讓壽光人民靠菜再發一筆財。
于是王伯祥聘專家,搞推廣,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棚菜”運動在壽光開始了。就這樣,壽光的蔬菜大棚由17個變成了1991年的3.3萬個,現在已經發展至46 萬個,菜農王友德說:“我們的大棚菜能夠在零下25攝氏度生長,現在1畝大棚純收入都超過6萬元了。”
“有這樣的書記,還有什么辦不成的事情呢?”——原農業部部長林乎加
☆ 窩棚里的常委會
壽光北臨渤海,南抵青州,東銜寒亭,西接廣饒。一條彌河穿縣而過,將壽光分為南北兩塊。然而壽南壽北因自然卻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上世紀八十年代,壽南氣候濕潤,土地肥沃,被譽為“昌濰糧倉”;占全縣面積近百分之五十六的壽北卻草樹
 當年王伯祥帶領20萬群眾開發壽北的熱烈場景。(資料片) |
不生,一百二十萬畝鹽堿地上的二十萬人生活無比艱辛。
壽北的如此現實,讓從壽北走出的王伯祥坐立不安。“不徹底改變鹽堿灘的面貌,大棚菜種得再好,壽光也只能是富一半窮一半!”王伯祥在縣常委會上正式發出了向壽北進軍的號召。就這樣,1987年10月,一個治理發展中“半身不遂”的大會戰開始了。
當時,王伯祥和所有參加建設的民工一樣,住在工地的窩棚里。有一天,時任農業部部長林乎加和山東省副省長朱奇民到壽光視察,在縣城沒有找到縣委書記,他們就來到了壽北建設的工地上。渾身是泥的王伯祥從窩棚里鉆出來,老部長錯把王伯祥當成了民工,問他:“你們的‘伯祥書記’在這里嗎?”王伯祥答道:“我就是。”后來,林乎加非常感慨地對朱奇民說:“一個縣有這樣的書記,還有什么辦不成的事情呢?”
有什么樣的“班長”,就有什么樣的隊伍,縣委十一名常委,九名住在工地上。縣里的常委會,也就在這樣的窩棚里召開了。在這樣的環境下,經過45天的大會戰,壽北開發取得了勝利。
今年5月,王伯祥重訪壽北。車剛停在東岔河村頭,四五百人便圍了上來。村民郭成貴激動地對王伯祥說:“王書記,沒有你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啊!”村支書郭孔讓急著向王伯祥匯報當前的成績:現在村民不分老少每年分6000到8000元,全村有轎車400多輛、別墅583幢……
“欲取先予,這是整個財政的思路。當年伯祥書記的投資效果,在自己的任上沒有任何顯現。”——原壽光財政局局長田效忠
☆ 停滯不前的數字
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原壽光縣建委主任齊來吉是唯一一個說王伯祥“不是”的人。
原來,他這個建委主任曾整整三年處于“不務正業”的狀態。1986年到1988年,為搞經濟發展,齊來吉當過壽北開發后勤部的副部長,還當過鄉鎮企業領導小組的副組長。
為此,整天喊著要搞城建的齊來吉和王伯祥紅了臉。但王伯祥總撂給他一句話:“還不到時候。”在王伯祥的理論里,只有先建設,讓經濟發展人民富足,才能搞出像樣的城建。
1988年春節前,齊來吉被王伯祥悄悄叫到了辦公室,王伯祥先向齊來吉道歉,接著話鋒一轉:“沒有錢,怎么蓋房子?怎么娶媳婦?今天是時候了,咱們的戰略要轉移,從現在開始,搞城市建設!”
“這下不得了了,咱唱主角了!”這是齊來吉至今還不能忘記的驚訝。當年的壽光縣城,只有三條半街,沒有超過二十米寬的街道,用齊來吉的話講,“內商都不愿意來,哪有外商?”
然而此時,王伯祥心中已有了盤算,他帶著齊來吉上北京,花大價錢從設計院請來了工程師,對整個縣城進行了全面和長遠的規劃。
齊來吉說:“20多年來,這個規劃一直用到今天,如果原來的街道不夠用了,順延就行了。根本不用推倒重來。他的規劃,沒有短期行為。”
原壽光財政局局長田效忠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欲取先予,這是整個財政的思路。當年伯祥書記的投資效果,在自己的任上沒有任何顯現。他只是搞建設,搞投資,從來不問這些投資是否在他的任期內能得到數字上的回報。從數字上看,王伯祥時代,沒有發展,但群眾得到了實惠。”
“計劃生育,他拿自己的親妹妹開刀,我們這些老同學,誰敢叫他辦私事?他不辦!更沒人敢讓他辦!”——原壽光師范學校副校長劉效武
☆ 一輩子的臨時工
劉效武與王伯祥同村,又是同學。當王伯祥還是縣委副書記之時,三年未見老同學面的劉效武便去看望王伯祥。為了不空著手去,劉效武用一個書包,背了四斤綠豆。結果,王伯祥不僅生了氣,也失去了主人的氣度,他沒有讓劉效武坐下,就這樣,劉效武呆呆地站了半天。
今天,當劉效武向記者講起王伯祥的生活作風時,他很驚訝地說,“私事?辦私事,他不辦,我們也不敢,老侯可是當了一輩子的臨時工啊。”
老侯是王伯祥的妻子,叫侯愛英。因為王伯祥當書記的緣故,侯愛英的民辦老師這個臨時工身份,直到退休。而他的親屬沒有因為王伯祥“當官”得到任何好處,相反,當年的計劃生育大會上,王伯祥第一個開刀的對象是自己的親妹妹。
然而當初,為聘請大棚菜專家韓永山,月工資107元的王伯祥給韓永山開出了3萬元的年薪;為了讓壽光的大棚菜發展起來,王伯祥給韓永山配了一部新吉普,而自己還是坐著舊汽車……
任壽光縣委副書記、書記8年間,王伯祥一家五口人,始終住在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四間舊平房里。1991年10月,王伯祥調任濰坊市副市長。臨行時,一輛130型的小貨車就裝完了他全部的家當。
王樂義對王伯祥的清廉更是推崇有加,他說:“他這個人太簡單了,他就是心里裝著老百姓,就這么個事。”
今年6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座談會上,66 歲的王伯祥說,“群眾對我的感情,其實蘊含著對我們黨的感情;老百姓感謝的不是我個人,而是稱贊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我們黨的偉大,感受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價值。”
離開壽光已18年的王伯祥,今天回到壽光,總會有人迎上前來,向他們的“伯祥書記”匯報自家的喜事;王伯祥走在壽光街頭,也不敢輕易坐出租車,每當司機認出他來,總會拒絕收費;壽光的街頭,至今還有群眾用“伯祥”字樣來命名自己的飯館,以便提升知名度……
五年半的無私奉獻,一輩子的美好記憶。
人物精神
他還原了信仰的本質
王伯祥的作風,在"人民公仆"、"人民勤務員"這些崇高的字眼常被一些人調侃的今天,尤其值得我們珍視,值得我們重溫。他在這個時代的價值,就在于他作為一個官員,沒有個人的既得利益傾向,就在于他還原了信仰的本質。
王伯祥在壽光不敢打出租,因為只要被司機認出來,就絕不會收他的錢。
在今天,一個離任多年的地方官,能在群眾中享有這么高的威望,的確讓人感到震撼。
王伯祥為什么能贏得百姓的愛戴?很簡單,他心里裝著百姓的冷暖,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百姓最重要!”
王伯祥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這個“百姓最重要”,是他理想的起點。如果一個共產黨員不能用行動印證自己的宣示,那群眾對他的口號,很容易產生懷疑。但“為人民服務”,在王伯祥那里,不是泛泛的口號,而是真實可感的實實在在的行動。今天,一個領導干部要想獲得群眾的敬重,再也沒有比行動更有力量的了。
王伯祥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和民工一起住工地的窩棚;他一心搞建設,從來不問在他任期內能不能得到數字上的回報;他的妻子直到退休都是臨時工,他在自己拿一百多塊錢工資的時候,卻給蔬菜專家開出了3萬元的年薪……他的作風,在“人民公仆”、“人民勤務員”這些崇高的字眼常被一些人調侃的今天,尤其值得我們珍視,值得我們重溫。
今天的王伯祥,雖然已經退休,但在當地百姓的心中,他既是“須仰視才見”的精神存在,也是百姓情感和記憶的一部分。他雖然離開壽光多年,但當地百姓仍然對他念念不忘,他的名字“伯祥”甚至被用來為飯館命名,以提升知名度。這說明,王伯祥的為官生涯,已成為當地百姓心中的一個樣板,也成為當地百姓評判身邊官員的一個價值標準——當然,王伯祥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寶貴財富。
壽光人民為什么到今天還對王伯祥念念不忘?這充分說明,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盡管人們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多樣化,但王伯祥身上那種“人民公仆”、“人民勤務員”的精神,仍然是最能得到人民呼應的精神,仍然是人民最愿意保留的政治傳統。今天,如果這種傳統能在每個公務員身上繼續發酵,那我們離和諧社會將會更近。
王伯祥說,從群眾對自己的感情,他“感受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價值”。王伯祥在這個時代的價值,就在于他作為一個官員,沒有個人的既得利益傾向,就在于他還原了信仰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