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深深扎在這片沃土中
——優秀共產黨員、壽光原縣委書記王伯祥
王伯祥,1943年2月生,山東省壽光市化龍鎮西北柴村人。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中共壽光縣委書記,是共和國成立以來壽光的第十五任縣委書記。如今,18年過去了,可壽光的干部群眾還在念叨王伯祥——他做了些什么,讓這里的群眾念念不忘?秉持正確的政績觀,做出了經得起實踐、 人民、 歷史檢驗的實績,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王伯祥的事跡深刻回答了如何看待政績、怎樣干出政績、怎樣實現科學發展等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現實意義,為黨員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和科學發展觀熔鑄了一面鏡子、豎起了一個坐標。
“沒有伯祥書記,壽光菜和我的名氣哪有這么大!”4月7日,在壽光市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創建成功20周年”紀念會上,被譽為“ 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王樂義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說。
6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座談會上,66歲的王伯祥作了典型發言。 他說:“ 群眾對我有感情,其實蘊涵著對黨的感情,他們感謝的不是我個人,而是感謝黨!”
1986 年至1991 年,王伯祥任壽光縣委書記。這五年,他把根深扎在沃土中,更扎在百姓心里。
烏紗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在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矗立著一座兩層樓高的大白菜雕塑。 這是壽光的“圖騰”,不知設計時是不是有“牢記白菜悲劇”的內涵。
1983年,剛剛解決溫飽的壽光南部農民都種大白菜,因為賣不出去,2500萬公斤大白菜爛在了地里。
時任縣委副書記的王伯祥至今記得:一天傍晚,路旁一位老大爺守著一地排車白菜,在寒風中瑟縮著蹲在墻角。他掏出 20 元錢塞到老人手里:“這車菜,我買了。”
救急不如治本,問題出在哪兒呢?時隔20多年,已退休的王伯祥說:“為什么賣不出去?就是流通渠道不暢。那時候,只有那么幾個國營公司經銷蔬菜。 實事求是地說,當時也牽扯到一些姓‘社’姓‘資’的問題,因為你要抓市場,就必然發展一些個體私營經濟,就可能承擔政治上的風險!
王伯祥當時有個基本判斷:抓流通重于抓生產,市場是第一位的,有風險也得辦,風險再大也沒有“白菜悲劇”重演的危險大。烏紗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白菜悲劇”讓王伯祥痛定思痛,擔任縣委書記后,頭一件事就是抓市場。
他的表情就是市場的“臉”
王伯祥當時的秘書秦安德對記者說,每天早上,王書記到辦公室,先看菜市場送來的蔬菜價格表。表上的“+”號多,表明蔬菜上市量多,交易額大,價格好,他高興;表上的“-”號多了,他就憂慮。他的表情就是市場的“臉”。
他最喜歡到市場轉。 有一天天不亮,他又來到市場,恰好碰到文家鄉孫家莊一位60多歲的老漢滿地找他的三輪車。老人拉來一車黃瓜,放下車出去打聽價格,回過頭來,連車帶瓜不見了。
王伯祥一天臉沒開晴。非下猛藥殺殺這些“ 菜蟲子”不可!一場治理整頓行動迅速展開,公安干警半月查獲案件 145起,依法拘留5 人,罰款72人,取消經營資格 15 人。以后,治理整頓每年集中搞一次。
1987 年夏的一天,王伯祥接待了哈爾濱來的蔬菜專業戶劉玉霞。她反映市場管理員強行將質次價高的韭菜“派”給她。王伯祥一邊把這事交給專人處理,一邊召集有關部門開聯席會,約法三章:外地客戶進入市場,設攤優先,取消不合理雜費;外地進出拉菜車輛一律綠燈;本地和外地客戶發生爭執,處理本地人從重,處理外地人從寬。
王伯祥看市場的表情越來越“晴朗”,到1991年王伯祥離任時,蔬菜批發市場達到300 多畝,如今發展到650 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于是有了這樣的“神話”:海南島空運北京一批黃瓜、辣椒,賣不出去,拉到壽光批發市場一銷而空;壽光不產毛竹,但全國最大的毛竹批發市場卻在這里。
沒有交通哪有流通
白永生每次走上紀臺大橋,總要駐足端詳一會兒。現在的大橋比原來那座更氣派,站在新橋上,他總要想到19年前搶修的那座簡易橋。
1990年8月2日深夜,紀臺大橋突然倒塌。此時王伯祥正在深圳考察,接到時任副縣長白永生的電話,第二天夜里3點半就趕回壽光,清晨6點即來到搶修現場。
紀臺大橋是蔬菜批發市場的大動脈,動脈被切斷,拉菜的車出不來、進不去,菜價眼看著一大截一大截地往下落。
王伯祥急了。 在臨時召開的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王伯祥明確指示白永生負責架橋,越快越好。其次是加快濰博路的修建,開通第二條運輸動脈。
白永生回憶:當時日夜突擊,8 天完成工程的六成,可是上游冶源水庫溢洪,彌河水猛漲,簡易橋被沖跨。
穿著膠鞋,挽著褲腿,晝夜盯在工地上的王伯祥吐出兩個字:“重來!”
爭分奪秒,又是7 個晝夜,簡易橋竣工。
菜價一截截地上來了,王伯祥的臉也“晴”了。
沒有交通就沒有流通。王伯祥帶隊到青州、 昌樂等地參觀,然后責成交通公路部門做出規劃。 1987年秋收一結束,全縣開始筑路大戰,16 萬民工齊上陣。 一個月后,總里程140 公里的“十縱十橫”20條路全部竣工,當年省道路評比,8 項指標,壽光7個第一。王伯祥說:“這第一那第一,菜農賣菜順暢了才是真第一!”
“ 大”也好“ 小”也好菜賣出去才最好
壽光蔬菜批發市場車水馬龍,而散見在田間地頭的500 多個小市場也紅紅火火。可當年小市場的存留卻引發了一場爭論:一種意見是鼓勵,小市場方便菜農銷售,是大市場的補充;另一種是取締,認為小市場勢必沖擊大市場。
一天,王伯祥正準備下鄉,突然被3 個“ 菜販子”圍住。他們是古城鄉的運菜專業戶,在古城市場收菜一個月,生意很好。但工商局突然說要取締這個小市場。問書記管不管?
王伯祥聽完“菜販子”訴苦后說:“好,你們3個都上我的車,咱去看看!
來到古城小市場,只見工商人員正向外趕拉菜的客戶,驅散賣菜的農民。王伯祥一下車,工商人員趕緊過去匯報。王伯祥擺擺手:“別匯報了,先幫他們把車裝滿吧!”弄得工商人員面面相覷。
下午,縣委常委擴大會開了兩個多小時,討論小市場。王伯祥因勢利導,引領大家把判斷標準集中到一個著眼點上:怎么才對老百姓有利?大也好小也好,菜賣出去才最好。最后統一了思想:保留小市場。
小市場和大市場連成一體,小市場作為大市場的觸角,伸向全縣及周邊地區。更重要的是,小市場催生了十幾萬蔬菜運輸專業戶。
“大膽試,天塌了,我頂著!”
市場這個橋頭堡抓好了,壽光菜怎么上檔次?這是當年王伯祥縈繞在心頭的戰略思考。
三元朱村的王新民怎么也不會想到,19年前,自己在雪天里從遼寧瓦房店買來的黃瓜,引發了冬暖式大棚種植的試驗,進而引發了一場“綠色革命”。
王伯祥發現了黃瓜的“ 黃金價值”。 他的理論是:東北比咱這兒冷得多,他們冬天能產黃瓜,咱也一定能產!這鮮貨要是產在十冬臘月,產在大年前后,不就是無價之寶嗎?
在王伯祥鼓勵下,王樂義去東北請來韓永山師傅,合計著試驗大棚。王樂義對記者說,一個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村民怕搞砸了背一身債。伯祥書記給大家鼓勁:“大膽試,天塌了,我頂著!”
1989年10 月,三元朱村 17 位黨員建起17 個試驗大棚。
正當黃瓜生長旺盛時,卻來了寒流。一連半個月,陰云密布,黃瓜根因地溫低開始收縮。王樂義發動大家湊被子蓋棚,但無濟于事。他想到了伯祥書記。王伯祥回答:“你別離開電話,我立即給你聯系篷布。”當夜,30 多塊大篷布就蓋在了大棚上。
1989年12月24日,17個大棚的黃瓜開始采摘。剛開完會的王伯祥一聽黃瓜上市,飯也不吃了,徑直往三元朱趕。他問王樂義黃瓜多少錢一斤,王樂義狠狠心說:“5 塊咋樣?”當時的小麥是兩毛多一斤,每斤5 元的話,就是20多斤麥子錢。
王伯祥說:“ 太低了。你想,江北就咱這17個棚,10塊差不多!贝迕褚宦犨@價格,嚇了一跳:賣不了上哪兒找大甕腌黃瓜咸菜啊?王樂義說:“聽伯祥書記的保險沒錯,他心里有數。”
結果,17個大棚每個賺了近3萬元。
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兒,干就干好!
“伯祥書記有個口頭禪:看準了的事兒,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兒,不干則已,干就干好!”原縣長姜洪佩對記者說。 17 個冬暖式大棚成功了,王伯祥決定在全縣推廣,親任推廣領導小組總指揮。
土地都承包了,各戶分種,不集中,怎么辦?調地!原來種植是南北向,而大棚要采光,需改成東西向。怎么辦?改向!原來機井不均衡,現在建大棚需要10畝地就得有一眼機井。怎么辦?打井!
建個一畝地大棚需要6000多元,農民那時哪有這么多錢!王伯祥承諾:“第一,每個大棚縣里補助2000元,按時到位;第二,我到銀行為大家跑貸款!
王伯祥找到縣農業銀行行長王耀坤,開口就貸2000萬。數目太大,王行長很為難:要是放出去,誰又能擔保一年后全部歸貸呢?
王伯祥說:“我擔保行不行?我這個縣委書記就不值2000萬?”
款到了,大棚一個個從土里冒出來。當年全縣5130個大棚收入 1.2 億元,貸款全部還清。
誰能幫老百姓致富就高看誰
在三元朱村的村史展室里,停著輛北京吉普。
王樂義說:“這是當年縣委專門為我和韓永山配的。伯祥書記通過我,以3 萬元年薪從遼寧瓦房店請來早期冬暖大棚發明人韓師傅,那時伯祥書記月工資才107元;韓師傅全家四口人一來就農轉非,而當時 11 個縣委常委中有9個的家屬都是農村戶口;他坐舊吉普,卻給我和韓師傅配了輛新的;三級干部會上,伯祥書記說:‘全縣聽我的,我聽王樂義和韓師傅的!’”
王伯祥的觀點是:英雄不問出處,誰能幫老百姓致富就高看誰。
有一次王樂義和韓永山坐車到村里去輔導,伯祥書記也跟著去了解情況。一下車,王樂義和韓永山就被菜農圍住問這問那,王伯祥被晾在一邊。王樂義覺著不得勁兒。王伯祥笑著說:“沒什么,接你們是接財神,很好嘛!”
壽光蔬菜大棚,到王伯祥離任時,已發展到33萬個,現在到了46 萬個,并以燎原之勢“覆蓋”全國。當年最早試種者之一的王友德對記者說:“我們的大棚技術已發展到第五代,能在零下25 度生長,1畝大棚純收入超過 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