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所大學,十年間,在校生數增長近10倍,儀器設備總值增長20倍,校園占地面積增長20倍,固定資產增長40倍,博士、教授數增長40倍,可謂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奇跡。
她就是臨沂大學,地處沂蒙老區的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11月26日國家教育部發文批準由臨沂師范學院正式更名。
“為沂蒙服務”——在這樣的辦學宗旨指引下,臨沂大學堅持做老區發展的“智庫”,在反哺沂蒙老區、引領區域發展中獲得了超常規發展,演繹了“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的傳奇佳話。
臨沂市委宣傳部部長、學校黨委書記丁鳳云說:“臨沂大學的發展浸透了千萬老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回饋社會、報答千萬老區人民是臨沂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2003 年開始,臨沂大學建設連續7年被列入全市重點建設項目,累計投入 30多億元建設資金。在沂蒙人民的支持下,臨沂大學得到跨越式發展,在校人數由1999年的 3700 余人增加到 2010 年的 34000余人,建起了一座占地6000余畝、功能設施完備、校園風景如畫的新校區。本科專業達到64個,涵蓋文學、理學、法學、經濟學等 9大學科門類。由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的中國大學發展研究課題組把臨沂大學作為“中國創新型高校”進行專題研究。
人才是支撐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去由于經濟落后,臨沂市大學生返鄉率不到10% ,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 2000年,就在該校剛剛升格為本科院校時,校黨委就作出兩個承諾:“讓更多的沂蒙子弟有上大學的機會、讓在學校就讀的學生接受優質的本科教育”。該校抓住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機遇,創建“從出口往回找”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承擔起了增值區域人力資本的艱巨任務。連續四年招生量、博士碩士人才引進量、新增本科專業數、教學科研資源增加量均列省屬高校前茅。今年臨沂大學有10308名畢業生,近70% 在臨沂市場就業。臨沂市年新增勞動力中擁有大學學歷的比例,已經從1999年的不到17% ,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35.2% ,進入了全省前列。
一座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城市,其成長軌跡中總閃耀著大學的光芒。 為更好地服務沂蒙,臨沂大學主動承擔起臨沂市的諸多決策咨詢項目,加強對臨沂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探索。
臨沂是我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唯一改革試點城市,今年 6月,由臨沂大學商學院院長許汝貞教授帶領的7人團隊中標該項目總體規劃方案,如今初步方案已完成,獲專家好評。由該校向臨沂市提議舉辦的“中國臨沂書圣文化節”、“中國臨沂諸葛亮文化旅游節”為臨沂市帶來了巨大效益。在該校環境與旅游專家團隊的規劃指導下,大沂蒙旅游規劃圈從設想變成現實,如今具有“天然氧吧”的蒙山名氣大振,旅游旺季時的游客量甚至超過了五岳之首的泰山。
截至目前,該校共有 300 余項面向區域經濟領域的研究課題獲得了各級立項,1000 多個橫向課題遍布臨沂各個行業。先后與地方完成合作研究開發項目 400余個,參與地方各類規劃設計與咨詢論證 130 多項次,學校向地方轉讓科技成果 200 余項,累計為地方培訓非學歷人員 320 批次13萬人次。
“臨沂大學是按照共享理念建設的一所沒有圍墻的開放式大學,實現了充分的校地互動,雙贏發展。”校長韓延明告訴記者,大學的諸多文化設施,如博物館、藝術中心、體育中心、圖書館,乃至整個校園,完全向社會開放,與市民共享。
更重要的是,臨沂大學發揮學科與人才優勢,推動教授學生走到沂蒙人民中間去,搭建起雙贏發展平臺。近年來,學校先后推出了“五百教授下沂蒙”、“千名教授博士服務科技教育沂蒙行”“大學生百校千企萬村(社區)行”暑期社會實踐、面向社會開放課程等一系列措施。臨沂大學教授、首席蔬菜專家張金樹深入沂蒙老區,向菜農們傳授蔬菜種植技術,20多年來共舉辦各類培訓 400 多場,指導農技人員和專業戶 3.2萬多人次,創造科技增加值超過億元,2005年在田間指導農業技術時因勞累過度不幸去世,用生命詮釋了“為沂蒙服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