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連梅,女,1950年出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興福鎮汾王村人,現任山東省博興縣龍升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是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縣政協委員。她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鼓舞下,在各級領導的教育培養和指導幫助下,開拓進取,艱苦創業,奉獻社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輝煌業績,在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一位譽滿鄉里,遠近聞名的農業科技致富帶頭人、農民企業家。
一、敢為人先,創辦企業
197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服裝縫紉,那時還不允許個人搞加工經營,做衣服和拿鋤頭一樣都是掙工分,即使你有什么技術也不見得會有施展的空間,但她相信時代總會進步,更相信藝不壓身!她四處托人借來服裝類的書籍,自己鉆研學做衣服。到了1978年,她開始給別人做衣服,那個時候做衣服是以工分作交換,不交加工費,這是她搞經營最原始的狀態。1982年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農村家庭開始購買縫紉機自己縫制衣服。但是,剛剛從集體生產隊走出來的人們除了種地,幾乎什么技術都沒有,她的剪裁縫紉技術有了用武之地。這時她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開辦縫紉培訓班,讓更多的農村婦女學會這一技術。說干就干,她騰出家里的房子,籌錢購置了有關設備和材料,正式開辦了縫紉培訓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她先后舉辦縫紉技術培訓班260余期,使3000多名農村婦女學會了縫紉技術,有的開起了自己的服裝店,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1990年,經過幾年的奮斗和積累,在當地各級黨委政府和婦聯的支持下她創辦了博興縣婦女兒童時裝廠搞服裝加工,員工數量達100多人,固定資產達到300余萬元,年利稅150萬元,安排從業人員70多人。她也很快成為當地有名的女企業家。
二、與時俱進,再創新業
初次創業的成功,并沒有讓她停滯不前,安于現狀。到90年代末,服裝加工的利潤越來越薄,她開始考察準備上一些其他的縫紉項目。在2000年博興縣秋季大型經貿洽談會上,她驚奇地發現參展企業中光農產品企業就占到了70%,而服裝類企業只有兩家。這時她感覺到:服裝產業由于受到品牌、地域等因素限制,做大做強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而農產品領域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于是,她有了轉行的念頭。
2001年春節剛過,她到泰安等地考察發現,有機蔬菜領域是個嶄新的領域,發展空間大,前景好,更重要的是當時全國沒幾家像樣的企業,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經過多方考察和認真分析,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多方籌措資金1800萬元,于2001年10月掛牌成立了山東省博興縣龍升食品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是博興縣第一家農業產業外向型企業。有機蔬菜在當時是一個新興產業,同時也是個有較高技術含量的農業產業,主要市場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要想進入這些國家和地區必須拿到出口海外的綠色通行證:要獲得HACCP質量認證和國際OCIA、美國NOP、日本JAS等一系列有機標準認證。這些認證的檢查項目非常多,要求也特別嚴格,從種植、管理、加工、倉儲到運輸等所有環節都必須達到相關標準,才能通過認證。在這些環節中,最關鍵的還是種植,只有種植環節按有機規范操作才有可能保證有機的完整性。縣農業局派出了技術骨干長期駐廠,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摸索,終于幫助企業解決了各種技術問題,建立了一套完整有序的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因為當時企業沒有大規模的種植基地,只能靠分散的農戶種植。為保證蔬菜的質量,王連梅和她的團隊大膽創新,采取了“反租倒包”的模式:租種農民的土地,然后再雇用農民按照企業的要求和管理方式種植有機蔬菜。
二次創業,對于已五十多歲的她而言是個更大的挑戰。創業之初,基地建設是關鍵,可周邊的農民已被各種各樣的訂單農業騙怕了,根本不相信一個搞服裝的能把蔬菜賣到國外,賺外國人的錢。抱定寧肯少收入也不冒風險的態度,就是認準種糧食、種棉花。農戶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土地關系到一個農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要達到有機種植的要求,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她向農戶保證:一方面租金按照正常土地承包的金額支付,對按照企業的要求種植的蔬菜按照一定的價格回收。這樣一來,農民不僅有土地租金收入,而且蔬菜收入也不少,比原來一家一戶獨自種植收入高很多。
種植有機蔬菜要比種植普通蔬菜難得多,搞企業尤其是剛剛起步的有機蔬菜生產企業具有一定的風險,她時刻提醒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犧牲農民的利益。2003年,通過大量工作,公司終于將十幾個村的1000多畝土地租了下來,準備種植毛芋頭。買來的20多萬斤芋頭種子,經過處理放進倉庫,但到了種植的季節,卻發現許多芋頭種子外表發粘,并且有發霉的現象。當時,她腦子一片空白,如果20多萬斤芋頭種子都報廢,后果將不堪設想。經過再三考慮,決定到泰安請技術員幫忙解決。晚上12點從博興出發,來回行程400多公里,凌晨4點從泰安請來了技術員。整整一天一夜不吃不睡,腦子里想的最多的是萬一種子真的出了問題,種子的損失事小,耽誤了種植季節如何向這十幾個村的農戶交待,這畢竟會影響他們半年的收成。通過技術員的檢驗發現:對種子處理不當是造成種子發霉的主要原因,但所幸不是全部的種子都有問題,挑選發霉不嚴重的種子種到公司自屬基地,調撥好的種子給農戶。收獲時,在合同價的基礎上又給農戶每畝補貼了350元,保障了農戶的利益。通過毛芋頭種子事件,王連梅處處維護農民利益的做法,深深地感動了許多農戶,由此,公司與廣大農戶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為企業解決了擴建基地面積的問題,同時帶動了周邊農戶的增收致富,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的雙豐收。
三、創新機制,快速發展
任何事業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隨著公司的發展,各方面人才的缺乏成為突出問題,由此造成的基地原料產量偏低、加工質量不過關、產品銷售困難、產品積壓等各種困難接踵而至。她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公司,并多方請專家、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的無功而返,一次次深夜難眠,使她決定創新企業經營機制,采用人才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吸引人才。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終于引來了有機蔬菜種植、加工和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專家。隨著人才的不斷引進,公司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成為全省知名蔬菜加工出口企業,在有機蔬菜加工出口企業中名列前茅。2003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力帶動了當地外向型農業的發展。企業承擔的創匯型有機蔬菜標準化開發項目在2003年4月獲得國家星火計劃項目證書。由于在蔬菜行業的特殊貢獻,王連梅于2004年2月被任命為濱州市蔬菜協會會長;2004年3月被評為“濱州市優秀鄉村人才”。
2006年底,隨著有機蔬菜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客人越來越多,通過與客人不斷溝通得到一個信息:目前國際市場特別是北美市場對有機蔬菜罐頭供不應求。她經過多方考察驗證,決心抓住這一商機,新上了一條年產罐頭1000噸的流水線。罐頭生產也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但在當地沒有找到一個懂行的人。于是,她經過多方打聽四處求教,終于從山東濟寧聘來了罐頭行業的專家,從基建到安裝設備,經過半年多的時間終于在2007年下半年正式生產運營。有機罐頭投放到北美市場后反映良好,目前供不應求。
在我們國家,有機食品還屬于高端市場,加之生活習慣的影響,有機速凍蔬菜一直很難在國內市場推開,但是面粉的市場很大,特別是北方地區,面粉是北方人生活中的主食。現在人們都在追求健康環保的飲食,有機面粉的前景必然十分廣闊。有了種植有機蔬菜的經驗,有機小麥的種植就水到渠成了。為了讓更多的人吃上放心的有機面粉,2007年公司新上有機面粉和有機蔬菜面條項目,有機面粉年加工能力達到15000噸,其中有機掛面年加工能力達到400噸。截至目前,已與魯商集團銀座超市建立了訂單生產關系,產品在全省57家銀座超市陸續上架。今后,還要陸續在沃爾瑪、華聯、易初蓮花等連鎖超市設專柜銷售,并與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有機專賣店建立了業務聯系,產品持續熱銷。
2010年,王連梅又有大動作,她制定了一個五年發展計劃:五年內計劃總投資7.68億元,抓好五大項目建設、實現一個新的飛躍:
——計劃投資1.35億元,建設年產5萬噸有機面粉加工廠。今年10月開工,明年國慶節前投產;
——計劃投資2.8億元,在五年內發展有機小麥基地15萬畝;
——計劃投資1.73億,建設萬頭有機豬養殖基地、五萬只有機蛋雞、五萬只有機肉雞養殖基地和千頭有機肉牛養殖基地。以該項目為支點,向前延伸種植業,向后延伸加工業,通過秸稈轉化和有機蔬菜下角料轉化,實現種植業轉化增值;通過糞便無害化處理、沼氣發電、沼渣肥田,發展有機農業,提高種植效益,形成以低碳和循環經濟為特色的有機農業結構,既讓農民增收致富,又確保生態環境不被破壞。
——計劃投資80萬元,依托現有的速凍有機蔬菜加工車間、設備及恒溫庫,配套建設相關輔助車間,購置切菜(丁)機、氣調設備、包裝設備及檢測設備等保鮮蔬菜生產設備,新上與有機蔬菜生產加工相輔的有機保鮮蔬菜生產項目。
——計劃投資1.8億元,建設龍升大廈。龍升大廈按照五星級酒店標準設計建造,設計功能為餐飲住宿、商務接待、產品展銷、行業產科研技術轉化培訓和面向金融、交通部門布點招商等6項內容。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
——積極運作資本和市場,爭取企業盡快上市,實現企業新的飛躍。
在王連梅的帶領下,龍升食品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一年一個臺階,一年一步跨越的大發展,同時帶動更多父老鄉親致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現在,她的公司注冊資本已達2000萬元,投資總額8000余萬元,固定資產5100萬元,廠區總占地面積100余畝,擁有五個有機農場、有機蔬菜加工廠、罐頭廠、有機面粉面條廠、肥料廠等多家實體。她也先后被評為“濱州市勞動模范”、“濱州市杰出人物”、“濱州市優秀鄉村人才”、“濱州市富民強市杰出貢獻人物”、“山東省第二屆優秀女民營企業家”、“山東省十佳農民致富能手”、“山東省2006年度創新人物”、“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雙學雙比”先進女能手、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中國民營科技發展杰出貢獻獎”,并多次被評選為鎮、縣、市、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央和省、市媒體爭相報道王連梅的先進事跡。
四、致富思源,回饋社會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王連梅搞了二十多年的服裝,文化程度也不高,剛開始對蔬菜行業就是個門外漢,對有機蔬菜更是一竅不通。起步階段缺資金、缺人才。是各級黨委、政府、農業局、婦聯等部門給了她很大幫助。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幫助協調貸款,縣政協幾屆主要領導多次到龍升公司現場指導,縣農業局派來技術員幫助解決種植技術問題,縣婦聯積極幫助建基地、招員工。王連梅深深認識到:沒有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就不可能有她今天的發展。因此,她牢記一個政協委員的責任,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回報社會,讓更多的農民擺脫貧困。她創建了公司自屬有機蔬菜基地5000畝,發展了社會基地12000畝,帶動了周邊5個縣市4000多戶農民走上外向型農業之路,平均每戶年均增收3200元,并提供6000多個就業崗位,使“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成功地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促進了“三農問題”的解決。
王連梅還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奉獻社會。先后免費為1000多名家庭困難的婦女培訓服裝加工技術;1998年長江暴發特大洪水,她帶頭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2萬余元;2000年為貧困大學生捐款14000元,先后與4人結成幫扶對子,使其順利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有用人才;自2003年至今,王連梅連續每年為縣殘聯捐款,累計數額4.1萬元;對當地的孤寡老人、困難戶捐款捐物,結對幫扶貧困婦女6名;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她通過各種渠道累計捐款捐物達6萬余元。二十年來,她個人累計向社會捐助物資逾30萬元。
在王連梅的身上,始終有顆積極向上的心,始終有顆高度負責的心,始終有顆不屈不撓的心。雖然她已年過半百,但是那種敢于挑戰,不怕失敗的信念始終感染著周圍的人們。而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從中受益、增收致富,為社會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就是她這一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