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德洲:責任體現價值奉獻升華人生
他是一位追求卓越的企業經營管理者。10多年間,將一個瀕臨倒閉的建筑安裝公司發展成固定資產上億元、年產值近兩億的知名企業。公司每年上繳稅費過千萬,先后吸納失業職工、農民工2000多人。
他是一位平民情結濃厚的社會活動者,恪守政協委員、行風監督員職責,將百姓冷暖常掛心間,為民生民情奔走疾呼,農民“看病難”、煙臺市西部建設、市民出行等10多個提案備受關注并陸續得到落實。
他是一位樂善好施的慈善者。近年來,在救助困難群眾、搶險救災、擁軍、平安建設以及文體事業等方面捐款達500多萬元。
他就是山東省政協常委、省工商聯副主席、市政協常委、市工商聯副主席———彭德洲。
有一個信念叫不懈打拼
彭德洲,土生土長的長江社區勝利東村人。年幼時,父親身體有病,干不了重體力活,母親也常年臥病在床,再加上兄弟姊妹多,家里的生活一直不寬裕。由于哥哥、姐姐們相繼成家,家里缺少年輕力壯的勞動力,并且還要供他和弟弟兩個人上學,使本來就緊張的日子愈加艱難,拉下了不少饑荒。為減輕家里負擔,16歲的彭德洲主動放棄學業,擔當起家里的“頂梁柱”。
彭德洲頭腦靈活,而且肯吃苦。他養過豬、種過菜、賣過蛤、販過樹苗、經營過木材、還跑過商場、公司的業務,農林牧副漁全都干了個遍。那時,彭德洲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正是這豐富的閱歷,為他以后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財富,1995年3月,時為眾匯公司經理的彭德洲得知金橋建筑公司經營不善,準備對外轉讓。考慮到房地產行業蘊藏的巨大商機和廣闊前景,他果斷兼并了建筑公司。接手后第二年,公司的房屋建筑施工資質就由四級升為三級。
管理出效益。創業初期,金橋公司屬于典型“家族式”企業,職工大多是直系親屬或親戚。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漸突出。九十年代末,彭德洲頂住各種非議和壓力,堅決打破這種管理模式,不拘一格選人才。實行嚴格的質量精細管理,制定了長達幾十頁的工程質量安全檢查評定辦法,獎罰分明。堅持周例會制度。每周六上午,分管副總組織人員深入工地逐項檢查,下午召開中層以上例會,對檢查情況進行通報,共同分析問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客戶回訪制度。工程結束后每年安排專人到有關單位進行回訪,面對面征求意見建議,同時,強化售后服務,樹立誠信品牌。接到業主投訴2小時之內,有關人員必須趕到現場協調解決問題。正是憑著規范化、剛性化的管理,2002年3月,金橋公司在全區建筑行業中率先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構筑和諧勞動關系。彭德州深知,企業的發展是與全體職工的奮斗分不開的,職工是企業的功臣。所以,他非常尊重職工、愛戴職工。首先,讓大家的基本利益有保障。對在職員工,公司分別與個人簽訂勞動合同和與職工簽訂集體合同;對臨時用工勞務人員簽訂意外傷害保險合同,交納勞動保障金,長期在職人員按時足額交納“五金”。第二,積極回報職工。長期在職職工工資保證處于全區同行業同類人員的上游,目前,副總年薪達10萬元以上,項目經理5萬元以上,職工最低月工資不底于1500元,每年工資增長不低于10%;臨時勞務人員工時價格不低于社會價格。第三,保證安全生產。建筑公司是一種高空作業、危險系數高的職業,稍有疏忽,就可能發生安全事故。所以,公司把安全生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成立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建立完善嚴格的安全生產制度。公司的原則是,絕不在安全生產方面省錢。第四,要讓職工享受好的福利待遇。每年組織在職員工全面查體一次;逢年過節大的傳統節日,公司都要發放禮金或禮品。在職工住房、買房這些大的方面,公司都給予照顧;對臨時的勞務人員(農民工)公司也給予真誠的關愛。第五,從感情上給予職工溫暖。凡是職工住院,公司都安排領導到醫院去探望;職工家屬來公司住的,公司都安排領導上門探望;職工有新安家的,公司都去溫鍋;職工結婚,公司都送上一份厚禮;農民工家中有大事小情的,有困難提前預支工資的,公司都預支給他們。
有一份責任叫關注民生
彭德洲出身寒門,更懂得老百姓生活的艱辛。正因為“苦過他們的苦”,他心中有一種濃濃的平民情結,老百姓的生活始終是他的牽掛。
2002年,煙臺房地產市場開始復蘇,出現了良莠不齊的局面,違規操作、廣告誤導、配套不完善、質量不達標等問題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針對這一問題,彭德洲主動提議由煙臺市房地產商會組織開展“講誠信、銷售放心房”活動引導開發商加強行業自律,保護消費者的利益。9月底,金橋公司承辦了全市首次銷售“放心房”新聞發布會。30多家開發商代表聯合發出“遵守法律法規、規范經營行為”的倡議,向社會鄭重做出8條承諾,這次發布會,進一步凈化了的房地產市場,贏得市民廣泛贊譽。
作為省、市政協委員,彭德洲積極參政議政,為國計民生諫言獻策。每年拿出專門時間深入基層,傾聽廣大群眾的心聲。近年來,他撰寫的關于失地農民保障、農民“看病難”、做大做強煙臺建筑業、煙臺市西部建設、推廣環保節能型建筑材料等10多個提案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有的已經逐步落實。2006年他撰寫的做大做強煙臺市建筑業的提案被市政府評為優秀提案,予以表彰獎勵。同時,作為市、區多個職能部門的行風監督員,他不辱使命,做好老百姓的“代言人”。1999年,彭德洲提出21路公交車西延至長江社區馬家村,解決村民出行不便問題的建議,很快得到采納。為此,他將本公司開發的馬家市場近乎無償拿出了2000平方米作為公交場站。2004年,針對區內市民到南郊需多次轉車的問題,他又呼吁增加開發區到市里的公交線路。不久,27路車順利開通。
金橋公司屬于建筑類企業,農民工多達一兩千人,維護工人的合法權益,提高他們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意識,成為公司的工作重心。為徹底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公司財務人員每月月底到各工地現場直接向工人發放工資,防止工頭截留、挪用。對于工人的飲食,彭德洲更是關懷備至。工地食堂的原料由公司統一采購、配送,并明確規定不允許贏利,只能保本經營。金橋公司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工人不允許喝生水,所以工地每天都備有熱水。高溫季節,還隨時供應綠豆水和防暑藥品,確保工人身體健康。另外,公司安排專人定期深入各工地,利用施工間隙與工人們談心,傳達公司的一些重大決策,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幫助其排憂解難。
有一種境界叫懂得感恩
11年的風雨歷程,11年的商海打拼。看著金橋公司如滾雪球般迅速成長壯大,彭德洲感慨頗深。他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應該有兩顆心:一顆是事業心,要把自已的企業做大做強;另一顆就是感恩的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必須回報社會。
學生時代的彭德洲,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艱苦又簡陋的上學條件。上學經歷讓他刻骨銘心,定格為揮之不去的記憶。為此,彭德洲對教育事業特別關注,不論在家,還是出差在外,他都注意搜集這方面的信息,看需要自已做點什么。2000年他到濟南出差,無意中發現《撐起生命的保護傘》一書,內容是教育學生如何自我保護。他一下買了2000多本送給金東小學等幾個學校。2003年春,看到開發時報報道一名小學生因家境貧困面臨輟學,他專程到學校了解情況得知該校仍有30多名學生處于同樣的困境,當即決定每年拿出1萬元資助他們完成學業。2006年初,在一份調研報告中,彭德洲看到西區還有2000多平方米的教室屬于危房,他便決定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一所高標準的學校,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目前,學校的選址已基本確定,預計明年建成投用,可容納20個班、近1000名學生。這一舉措,為金橋公司的公益事業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致富思源。現在,金橋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都要列出社會公益事業資金,專款專用。2001年,聽說芝罘區有一位79歲的孤寡老人無依無靠。彭德洲就將老人送到金東頤養中心安度晚年,每年支付1萬多元的費用,該老人至今仍然健在,并且生活得很幸福。每逢重大節日,彭德洲都帶著現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到一些困難群眾家走訪慰問,即使工作忙脫不開身,他也要委托區工商聯代為轉交,許多被幫助過的人至今還未見過他。
2005年6月,管委發出企業幫扶農村的倡議后,彭德洲主動與大季家街道房家村結對,投入10萬元幫助維修辦公室、配備桌椅。2007年又與八角辦事處青上村結對,一次性投資10多萬元對該村街道進行全面整修。此外,在愛心救助、平安建設以及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等方面,彭德洲都慷慨解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他在公益事業上的投資已超過500萬。
榮譽總是垂青那些孜孜不倦的求索者。2004年,金橋公司被全國市場誠信建設組委會評為“質量、服務誠信示范單位”。1999—2004年,公司連續六年獲得“全省建筑系統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6年,被省文明委、工商局聯合評為“文明誠信民營企業”。彭德洲個人1999—2001年度被評為“全省建筑系統先進個人”,記三等功一次,多次被省市授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優秀建設者”、“誠信企業家”等稱號,2006年獲煙臺市“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