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只為黨旗紅 (五)
李鳳德深刻認識到,南村要發展,必須把改變黨員干部的思想觀念作為突破口,引導干部群眾用現代眼光、開放理念來思考,用先進的觀念、科學的模式老經營。2005年剛開春,由兩委成員、黨員干部組成的考察隊,在李鳳德的帶領下,一路風塵仆仆,來到龍口市南山集團,壽光縣三元朱村,臨沂市河東區劉團村參觀考察。那一片片整齊壯觀的農民公寓,一幅幅和諧自然的新時代鄉村畫面,一座座農字當頭的現代企業,一隊隊分不清到底是城里人還是鄉下人的上班族,特別是這些典型單位的黨員干部國際化的思想觀念,敢為人先、創新求變的進取精神,給所有參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使大家看到了差距,引起了反思,樹立了突破常規、敢于自我加壓的勇氣和信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李鳳德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把南山集團、三元朱村、劉團村的管理體制,發展模式各取所需,結合南村的實際,學以致用。于是,南村歷史上第一個近期目標敢和長遠規劃制定出來了:三年內,村集體收入過千萬元,人均收入超6000元,初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五年內,完成舊村改造,全村入住居民小區,村民達到城市市民生活水平。村民說,發展目標制定得求真務實,像數上的蘋果一樣,翹翹腳伸伸手就能摘到。李鳳德把自己經營企業的模式引用到村里事務的管理當中。每天早晨七點,村“兩委”成員準時碰頭,利用半個小時的時間,研究工作,然后兵分幾路各自行動。出發的同志這個點趕到縣里或市里,正值機關上班,正好把“主事的” 堵在辦公室,有問題當面解決,提高了辦事效率。村里人對此叫“班前會”。班前會書記在家,由書記主持;書記不在家由副書記牽頭,雷打不動。5名成員分工經濟項目,每人都有創收任務,多的每年400萬元,少的100萬元,并與個人經濟待遇掛鉤,既調動了干部的積極性,又鼓舞了群眾,讓大家看到了南村發展的新希望。
三是變模式,求跨越。無工不富,無企不強。實行村企合一,集體化經營。李鳳德堅信,事在人為,自己興辦民營企業都能發展起來,回村創辦集體企業,有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有村兩委的集體智慧,有全體村民的熱情擁護,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南村,揚起了又好又快發展集體控股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