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
在魯西平原上,有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那里都是柏油路,家家門前種著只有在城里才能看到的冬青和龍爪槐,農家的糞堆、柴火垛不見影蹤;那里,全村都是一家人,雖達不到夜不閉戶,可村民白天外出都有不上鎖的習慣;那里離縣城15公里,開車也要20分鐘左右,但農民去年人均年收入就達到了17000元,住進了小洋樓,并且有自己的文化活動室,甚至水、電、暖、有線費用全免,享受著城里人都沒有享受到的待遇,它就是聊城市茌平縣小楊官屯。而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則是因為一個傳奇人物的存在——全國勞動模范、中共十一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有著無數榮譽光環的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忠。
提起張國忠,小楊官屯、茌平縣乃至聊城市的許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都有講不完的故事。他長期擔任小楊官屯的村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艱苦奮斗,把小楊官屯從討飯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全省小康示范村”、“全國文明村”;他幾十年如一日,處處以“吃虧”要求自己和家人,卻處處對有困難的人慷慨解囊;他注重學習,出口成“經”,其言論更是結集出版,教育了眾多高知識分子……
新農村建設,干部是關鍵
別光埋怨群眾不聽話,你得先為群眾著想
只有學會吃虧,身先士卒,才能把工作做好
“世界上什么學問都好學,最難學的是吃虧,吃虧是門大學問。要想當一名好黨員、好干部,就要學會吃虧,不怕吃虧!
——摘自張國忠言論集
“當干部首先要學吃虧,學吃虧就有人跟隨。當干部必須能吃虧,能吃虧才會有權威。當干部先談肯吃虧,能吃虧就會有作為……”這是張國忠當支書多年總結出來的“吃虧經”。
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農轉非”是億萬農民夢寐以求的事,而張國忠卻屢次放棄。1956年,張國忠任五個村合并后的高級社社長,當時有一批轉干指標,他排在一號,結果他說小楊官屯還沒干出啥名堂,自己啥都沒留下就走,心里愧得慌,結果把指標讓出去了。1964年,他在信用社兼職,信用社給了他一個轉干指標,結果也被他拒絕了。1978年縣委換屆,上級確定他擔任負責農業的縣委副書記,來車接他進城,還說戶口有人辦,以后孩子“農轉非”,全家都搬到城里,結果他想來想去還是留在了小楊官屯。
張國忠常說,“世界上什么學問都好學,最難學的是吃虧;要當個好干部就要學會吃虧,不怕吃虧。只有學會吃虧,黨員才服氣,群眾才信服。”他為群眾外出考察,沒有報銷過一分路費;請專家、技術員在家吃飯,沒有報銷過一分飯錢;給群眾辦了無數好事,沒有吃過群眾一次請;村干部在他家里開會研究工作,沒花集體的錢吃一頓飯、喝一杯酒。非但如此,上級發給他的獎金全部上交村里,獎品送給更需要的人,甚至自己孩子進城當工人的機會,都被他以自己當支書不能“沾光”為由,把指標讓給了別人,一次兩次容易,然而張國忠堅持了幾十年,就是他的堅持,帶出了一個好班子,帶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小楊官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小楊屯村一直是農村工作的先進典型,被譽為“魯西北的一顆明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面旗幟”,先后被評為“全省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省小康示范村”、“全國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