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剛剛過去的2009年,青啤(珠海)公司的員工小張連說 “三個沒想到”:“年初,面對金融危機,大家都忐忑不安,擔心市場不好,企業效益下滑,自己收入受影響的時候,沒想到產品供不應求,沒想到一年來忙得馬不停蹄,更沒想到金融危機環境下自己的薪水和住房公積金還得到了一定比例的提升。”
小張的“三個沒想到”是青島啤酒在“經濟冬天不冬眠、全力以赴贏得逆勢大成長的一個縮影”。據2010年2月22日青啤公司發布的《2009年度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青島啤酒凈利潤有望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75%-85%,取得歷史最好成績。探究這種高增長的背后,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志國則表示,這正顯示了結構調整的“神奇”力量。
金志國代表說,自2002年起青島啤酒就開始實施產品結構、品牌結構、組織結構和價值鏈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前后進行了資本結構、股權結構的調整,不僅為企業這些年和未來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動力,更成為青島啤酒在2009年“轉危為機、贏得發展”的制勝法寶,實現了“1>100”的結構調整不等式。
從金融危機到后危機時代,我們顯然還會面臨著一系列的機遇與挑戰。正像擔任多家公司董事職務的西方企業家阿蘭?雷頓警告商界時所稱的那樣,在不確定時期,好企業需要的是專注、積極和果斷,而不是實行鴕鳥政策或觀望策略的時候。而青啤能夠積極應對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變危為機實現結構性調整取得歷史性的大贏,值得肯定。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CSR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副主任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商界的競爭正在朝著一種強調全方位的整合效應趨勢發展,即“結構性競爭時代的到來”;突出表現就是:市場的競爭已經不再固守傳統的單點優勢,而是從產品創新、品牌運作、營銷整合、渠道深耕、組織體系、價值鏈重構以及有效全球資源配置等全方位的較量。這最終會產生一種有著“全鏈合強效應”的新核心競爭力,從而凸顯出在市場上的“結構性競爭優勢”。而金志國代表所領導下的青島啤酒的“1>100結構調整不等式”則是這種結構性競爭優勢最好的明證。
“1>100”產品結構:讓效益高質量增值
自然界里孕育著豐富的經營智慧:石墨與金剛石擁有相同的元素,只是因為結構不同,兩者硬度不同、顏色不同,價值更是天壤之別。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如何在看似嚴重同質化的產品群中,組合出1>100的結構調整價值,是企業效益高質量增值的關鍵。
青島啤酒二廠2009年的業績增長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在相同的條件下,由于增加了奧古特、出口海外市場的純生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產量僅增加1%,增加的銷售收入就達1.7億元,企業效益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