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村的帶頭人
劉嘉坤,男,1957年生,山東平邑人,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黨總支書記,九間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的十四大代表,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山東省平邑縣九間棚村由一個極度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示范村”、“全國文明村”,被譽為“沂蒙山區的一顆明珠”,并鑄就了聞名全國的“九間棚精神”。其帶頭人就是被譽為“金銀花產業的袁隆平”的改革開放三十年杰出人物農村人物候選人——全國人大代表、平邑縣九間棚村黨總支書記劉嘉坤。
九間棚村坐落在平邑縣地方鎮南部山區640米高的龍頂山上,該村四面懸崖,山高坡陡,原來缺水、無路、沒電,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經濟發展緩慢,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年人均收入還不足百元。劉嘉坤198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為盡快改變貧窮落后的現狀,帶領全村黨員和群眾,5年間自籌資金23萬多元,投入義務工10多萬個,先后架設輸電線路6000多米,修建盤山公路和環山路16公里、揚水站3座、蓄水池38個、石渠3500米,治山整地450畝,栽植果樹2萬多株。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該村徹底改變了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呈現出“公路入云端,水渠繞山轉,家家自來水,林果栽滿山,戶戶電燈亮,人人笑開顏”的新景象,九間棚成了全國艱苦創業的典范,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作為來自最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劉嘉坤始終認真履行著代表職責,積極建言獻策,先后領銜提出議案6件,其中4件被采納提出建議18件,多數被采納。他堅持為農民代言,先后建議取消農業稅、農林特產稅;建議推行鄉鎮機構改革,加大農村綜合改革力度;建議加強農村干部的民主選舉、教育培訓、關心扶持和監督管理;多方奔走呼吁,力主保護天寶風景區老梨樹和風景大樹;建議圍繞新農村建設,實行農村房改,釋放農村能量;呼吁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農藥,保護環境和人民生命健康。在2006年的全國人代會上,劉嘉坤領銜提出《盡快制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的議案》。經過劉嘉坤和其他代表的積極呼吁,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6年10月31日第二十四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作為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首部法律,該法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報告時,劉嘉坤作為最基層的代表發了言。當胡錦濤了解到九間棚村乘著中央支農惠農政策的春風,全村工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五年翻了一番時,對九間棚“二次創業”給予了充分肯定。閉會期間,劉嘉坤積極參加各級人大組織的視察、調研等活動。平時千
方百計擠出時間和有關專家、學者到全國各地深入調研,十幾年來走遍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積累的資料筆記堆滿了半個書房。
多年來,劉嘉坤心里始終裝著村里的老百姓,一直把帶領村民共同富裕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1995年他把運重型礦山車賺到的錢,給全體村民買了養老保險;每年除夕之前,他都要與企業主要負責人給村里十幾個因年齡原因沒統一買養老保險的老人發放養老金并給他們拜年;在縣城建起了九間棚新村,建立了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贈送獎學金制度;采取“一幫一、幾幫一”的方式,讓黨員、企業大戶和村里幾個缺乏實用技術和經濟頭腦的后進戶結對,幫扶他們發展,有的后進戶人員被直接安排到村辦企業上班,解決了其后顧之憂。
九間棚村所處的天寶山流域是山東省四大果區之一,是山東省林業廳命名的“省級森林公園”。每逢陽春三月,漫山遍野的梨花、桃花競相綻放,綿延十余平方公里,蔚為壯觀。境內北海銀行魯南印鈔廠舊址“朝陽洞”、元代道觀“小圣堂”等自然人文景點眾多,給發展旅游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保護和利用好九間棚及周邊的自然、人文、生態資源,劉嘉坤選擇了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的路子,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美好家園。1997年九間棚村成立了“天寶山自然風景區旅游有限公司”,2004年注冊成立“平邑縣九間棚旅游區有限公司”。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以來,劉嘉坤更堅定了依靠發展生態觀光旅游農業來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決心。他邀請省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有關專家完成了《九間棚生態旅游區規劃》,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了配套設施建設,目前累計接待游客300余萬人次,該村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