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后,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于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項梁起義后,征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為了便于號召,采納謀士范增建議,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建都于盱眙,仍稱楚懷王。項梁率義軍在和秦軍戰斗中接連取勝,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結果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軍章邯指揮的軍隊打敗,項梁戰死。
定陶之戰后,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于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于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并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
項羽率車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后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只,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一到戰場,楚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一以當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斗結束后,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巨鹿之戰后,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軍心渙散。章邯見大勢已去,率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項羽卻在西進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繩池東)下令將這二十萬降卒全部坑殺。這時,另一路起義軍漢高祖乘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在巨鹿,關中空虛,占領了咸陽。
項羽大為不滿,率軍破關而入,進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當時項羽軍四十萬,漢高祖軍不足十萬,雙方力量懸殊。漢高祖自度力量不敵項羽,便采納張良計策,拉攏項羽叔父項伯,親自到鴻門請罪。鴻門宴上,觥籌交錯中閃爍著刀光劍影。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舉起所帶玉塊,暗示項羽殺死漢高祖,項羽卻優柔寡斯,被漢高祖借故逃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項羽依靠強大兵力,暫時壓制漢高祖。引兵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挾其軍事上的余威,以諸侯上將軍自居,發號施令。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封漢高祖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企圖限制漢高祖勢力的發展,使其不得東進。結果養虎貽患,導致漢軍勢力日后卷土重來。
由于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漢高祖便乘隙東進。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漢高祖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復失地心切,斗志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斗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沖。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余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漢高祖只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范例。